[组图]玩转“波罗诞”

 

     波罗诞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向来以“游波罗,娶老婆”闻名。如果只是闲逛一圈便走人,你就“走宝”了。庙会该如何“游”,有何讲究,怎样才能“娶老婆”呢?本报记者教你玩转“波罗诞”。

  波罗诞昨开幕首日迎客6万

  本报讯(记者罗桦琳通讯员埔宣)昨天上午,第六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在黄埔区南海神庙(波罗庙)开幕。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林生珠、李勤德、刘平出席开幕式。“波罗诞”从3月26日持续至4月1日(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七日),昨天开幕已吸引了6万市民到场。

  看 五子朝王花朝美人

  逛民间庙会,首先当然要看各种民俗仪式。南海神庙作为中国第一大海神庙,如果说“祭海仪式”是最传统的“官方仪式”,那么“五子朝王”可算是最原汁原味的“民间仪式”了。

  传说南海神有五个儿子。平时,五子神像分别由南海神庙附近的村民在村中供奉。而到了“波罗诞”正诞这一天,“五子”便会由各村村民抬着,浩浩荡荡会集到神庙,向南海神“祝寿”。不过,观看“五子朝王”巡游仪式的市民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摸神像”也是一项传统,许多村民会自发涌到神像前,通过“摸神像”祈求全家大小平安,难免人潮汹涌。

  另一个值得推荐的传统仪式是花朝节“拜花”仪式。花朝节又称“挑菜节”、“花神节”等,是女儿们拜花、赏春、比美的日子。现代的“花朝节”,由多个年轻女孩装扮成仕女,举行拜花仪式及古代服饰展示。为什么“拜花”仪式值得一看呢,其实这也与波罗诞“游波罗,娶老婆”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有关。据黄埔区政协副主席、文史专家龙莆尧介绍,封建社会女子足不出户,但在“花朝节”这一天,女子却能出来赏花、拜花,有了与异性接触的机会。波罗诞因此成就了不少姻缘。

  四乡会景“五子朝王”仪式:时间:3月28日上午9时;地点:南海神庙南广场

  花朝节之拜花仪式:时间:3月29日上午10时;地点:南海神庙南广场

  吃 波罗粽

  在波罗诞开始前的一个星期,南海神庙附近多个村的村民都会制作波罗粽。庙头村由于离南海神庙最近,过节气氛最浓,制作波罗粽的手工艺也保留得最好。

  波罗粽的体积比裹蒸粽稍小,分为咸肉粽和碱水粽。波罗粽在选叶上特别讲究。庙头村的陈姨说,粽叶采用的是蕉叶,8月时便要采摘,“因9月的露水最好,要打过露水的蕉叶才香。”在馅料上,波罗粽的绿豆比普通粽子多,肉就完全采用肥肉,“肥肉用盐、糖腌制过,甘香而不肥腻”。

  购买点:南海神庙西门电厂西路专卖店。

  赏 侗族大歌民间工艺

  入选上海世博会盛典仪式表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将在南海神庙上演。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以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为特色,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

  本次广州民俗文化节期间,还在南海神庙内特设“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出包括广绣、广彩、象牙雕刻、广州灰塑、广州砖雕、广州榄雕、广州木雕、广州玉雕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手工艺品。

  侗族大歌表演专场:时间:3月27日上午10时、下午3时;地点南海神庙南广场

  玩 买波罗鸡抛许愿绳

  庙会有各种节庆工艺品卖。多数阿姨、婆婆都会买个金灿灿的风车转运,或买个“金菠萝”希望明年抱孙子。不过,波罗诞最经典的工艺品始终是波罗鸡,特别是手工制的波罗鸡。

  南海神庙“波罗鸡”传统制作已有数百年历史,相传黄埔庙头村的妇女看到南海神庙的铜鼓上有鸡脚印,认为是祥瑞之兆,于是就仿照鸡形做出纸鸡,并起名叫“波罗鸡”。

  广州最老“波罗鸡”艺人是陆敬和。在波罗诞期间,陆婆婆通常都会在南海神庙里卖“鸡”。“波罗鸡”用元宝纸、鸡毛、泥土、稻秆等制作,从鸡芯模到鸡脚、鸡头、鸡冠等,制作工序有36道之多,通常一天一个人只能做一只鸡。正宗的波罗鸡上粘有真的鸡毛,而且看鸡冠就能分得出公母。通常会买一公一母两只,上面有“学业进步”、“喜结良缘”等字样可以选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