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歌舞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色生香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专电 “了解一个民族,就去听他们唱歌,看他们跳舞。”“他们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色生香。

从2月底至今,“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活动”在京城举办了近一个月,2000多位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的悠扬歌声、热情舞蹈,让观众了解并记住了他们和他们民族的非遗项目。

由文化部和国家民委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这次调演活动,汇聚了全国20个省份、20余个少数民族、近2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涉及1个“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羌年、6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朝鲜族农乐舞、呼麦、侗族大歌、花儿、玛纳斯、马头琴传统音乐和近9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台专场将上演近120个节目。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歌舞的调演也进行过几次,但像这样全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合而成的演出还是第一次。如此数量众多、节目质量也很高的调演在北京这个舞台上呈现,是对几年来我国非遗工作的一种总结和肯定。他说:“这次完全是来自少数民族民间的,少数民族根上的东西,更能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存续的状况和我们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状况,更体现少数民族的民族情感。”

“羌魂——四川省专场”以歌舞的方式展示羌族的精神世界和风采,表达人们在传承、保护、弘扬羌民族优秀文化过程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参加演出的30多位演员都来自羌魂剧团,71岁的何华魁是最年长的一位。“46年前,我受邀来北京表演羌族舞蹈,46年后再次来北京弘扬羌文化,内心百感交集。”何华魁说。

同样感慨的还有鄂伦春民歌的国家级传承人关金芳。她曾在黑龙江呼玛县做过副县长,一直以来就想为呼玛县的文化发展作点贡献。她说:“如果不抢救鄂伦春文化,就觉得愧对鄂伦春族的子孙后代。”她在自己的故乡白银纳村成立了全部由农民组成的“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鄂伦春民间艺术团”,虽然资金非常紧张,但她表示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会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内蒙古专场演出最后,悠扬深沉的《鸿雁》绕梁不绝,台上100多位演员和台下的蒙古族观众相互唱和——身在其中,即使语言不通,也深受感染……

这一系列蕴含着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活动,反映了各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为人们共享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提供了一个鉴赏、交流、吸纳的平台。张庆善说,经过几年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中的认知度显著提升,政府保护力度也不断在加大。目前我国已经公布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入选,千余名国家级传承人受到资助,省、市和县三级政府也都制定了保护计划。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