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闹春天 清明节特种邮票清明当日首发
《清明节》特种邮票样稿 一套三枚特种邮票《清明节》。
《清明节》特种邮票样稿 《清明百景》个性化邮票(第一组)。
春和景明,清明即至。4月5日,中国邮政将发行《清明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开封届时将举行邮票首发式。
今年清明期间,开封清明文化节将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举办。开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树田表示,开封的清明文化节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综合类、祭奠类、展览类、表演类、比赛类、群众文化类、名家研讨共7个大类54项活动。《清明节》特种邮票的首发仪式也是其中一项重头戏。
3月24日,第49期大河集邮论坛“传承文明 拥抱春天”在古都开封举行,围绕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我国发行的传统节日邮票以及此次发行的“清明节”系列邮品的创意和亮点,主讲嘉宾展开了精彩的论述和讲解。
郑州大学教授、人文学者、民俗专家高天星
认知和传承清明节丰富的民俗文化
清明节始于周代,定于汉代,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绵延数千年。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同时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又因为它和花朝节、寒食节、上巳节、蚕花节时间相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节日活动与习俗互相包容,使清明节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节日。所以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踏青节、踏歌节、三月节、祭祀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冥节、植树节等,可说是我国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意味着春和景明、风调雨顺、万物滋养、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
清明时节逢清明,清明节具有节气、地气和天气的物候特征、清明、文明和开明的精神内涵、清朗、明净、洁净的景明生态。
清明节丰富的民俗事象和文化内涵,大致分六大类:
祭祀、扫墓、上坟风俗。唐代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把清明扫墓的肃穆和悲情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踏青、踏歌、春游习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名人诗句生动记述了清明踏青、春游的美好风情。在文人之中还有清明诗文唱和、品茗行茶令的风尚,使清明节充满了情趣与雅兴。
多姿多彩的风情民俗。最流行的是放风筝、荡秋千、抖空竹、滚铁环、打陀螺、舞中幡、拔河赛、比斗鸡等。古时清明节还流行蹴鞠和打马球的活动,现在已不多见。
饮食习俗。因清明节承载了寒食节和祭祀食品的内容,使清明节的食俗更具节日特色。寒食禁火,不吃熟食,冷食、果品更显丰富。时值春天,吃青团、春饼、春卷、春饺和春盘。有的地方还流行吃红鸡蛋、红鸭蛋和送画蛋的习俗。清明后有的地方还有赐火、颁新火的风俗,这也是清明节独具的特征。
植树习俗。自古有清明植树的习惯,人们对柳树更是情有独钟,民间有插柳戴柳的风尚,此俗可追溯为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还寓意祈福辟邪。
春耕农事习俗。清明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冻地开化,是春耕的大好时节。谚语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是我国的始源文化、根脉文化、元典文化,应当珍视。和其他民族节日一样,清明节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民族文化的基因、智慧和财富,我们应当从文化自觉、文化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它、保护它、传承它、弘扬它。
著名邮票设计家、河南省集邮公司艺术总监刘钊
在传统文化中寻求创新
中国邮政4月5日发行的《清明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分别为“祭祖”、“踏青”和“插柳”,它采用了工笔重彩的表现方式,背景为蓝天、白云,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和很强的创新意识,也体现出邮票生机盎然、万物勃发的主题。配合清明节,邮政部门还同时发行了“传承文明拥抱春天”清明节系列邮品。
其亮点表现在:
一是与《清明节》特种邮票同时发行《清明百景》个性化邮票。该系列个性化邮票计划用5年时间发行完,每年推出一组,每组2版,每版10枚,5年共发行100枚。今年发行的这组个性化邮票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个性化邮票为主图,附图分别选取了开封清明上河园十处秀美的春景和清明节的习俗、户外活动等。
二是邮品中加入了书法、折扇、汴绣等收藏元素。邮品的主题“传承文明 拥抱春天”,由著名书法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宝贵先生亲笔题写。内置的折扇独具特色,正面选用了王宝贵先生墨宝,背面为宋代张择端传世经典名画《清明上河图》,线描图采用雕刻版印钞图稿,精细程度为一般绘画达不到,古朴典雅。
三是收录的卷轴画是根据台湾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卷)按1∶1比例原大复制,采用古色古香的蒙肯纸印刷揭裱,最大限度地接近原作的神韵,对于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和文化价值。
针对高端收藏者发行制作的纯金邮票珍藏,经邮政部门批准,复制了2004年发行的《清明上河图》邮票虹桥部分图案。邮品收藏的《奔马》邮票及小型张、生肖邮票等,不仅增强了整个系列邮品的收藏价值,还充分展现了我国的绘画、民俗等艺术,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