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举行

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周玮)29日晚,“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灿烂中华――综合专场”演出。

综合专场集中展示了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青海、新疆8个省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包括缅怀祖先、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基诺大鼓舞”,讴歌柯尔克孜族英雄的“玛纳斯”,展现农民丰收喜悦心情、自娱自乐的朝鲜族农乐舞“丰收乐”,旋律婉转悠长、音域宽广的“彝族海菜腔”,委婉动听、体现西北浓郁民族风情的“花儿”,古朴粗犷的“刀郎木卡姆”等,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我国灿烂多彩、繁荣辉煌的少数民族文化。

30日晚在天桥剧场举行的“灿烂中华――综合专场”第二场演出,将为为时一个月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划上圆满句号。由文化部和国家民委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本次调演活动,汇聚了全国20个省区市、20余个少数民族、近2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涉及1个“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羌年、6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朝鲜族农乐舞、呼麦、侗族大歌、花儿、玛纳斯、马头琴传统音乐和近9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次调演既是对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

文化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生动地展现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杰出创造力。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完成;一大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宣传交流活动的“重头戏”;一些民族地区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