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发现 一代跤王"隐身"郑州

八十二岁的沈少三身手依然矫健

 

新华网河南频道4月9日讯  大河网-大河报报道:河南省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各类线索180余万条,其中基本立项22万余个。在普查中新发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引起各方面关注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发现”集中宣传活动4月8日在郑州启动,本报从即日起将对其中的一些项目进行深入采访报道。

    说起传统的中国式摔跤,读者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是“北京天桥的把式”。在河南省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却发现一位老人及其父辈将正宗的中国式摔跤带到了河南,并将这种跤术在中原生根发芽。

    4月8日上午,记者在郑州市黄河南街一个普通的家属院内见到了这位老人,已经82岁的沈少三。就在院内的一块空地上,沈少三老人一边比划一边给记者讲述沈氏家族与中国式摔跤的渊源。

    沈少三出生于北京摔跤武术世家,祖父沈芳是清朝善扑营二等“扑户”。父亲沈友三(人称沈三),为我国摔跤名家,是当时北京著名摔跤手三个“三儿”之一。沈三在北京天桥开创了第一个卖艺的跤场,当时的跤坛名家很多人都在沈三的跤场卖过艺,被誉为当时天桥“八大怪”之一,现在天桥上“八大怪”塑像中的摔跤人物像就是当年的沈三。1934年,他在北京力挫俄罗斯大力士麦加罗夫,名声大振。中央电视台曾根据其父的生平传奇,改编摄制了电视剧“甄三”。

    沈三1941年随河南的弟子到开封发展,门徒众多,幼年的沈少三也随父到了开封。1953年,沈少三入选河南代表队,前往天津参加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会,其间他表演石锁,引起观众极大兴趣。当时郭沫若也去观看,说“这个练得少,别让失传了”。随后他被选入民族形式体育代表队即国家武术队任队长,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领导人表演石锁。曾多次参加全国武术和摔跤比赛,均获得好成绩。他曾长期担任河南省体工大队中国式摔跤、古典式摔跤、柔道教练,2006年被中国摔跤协会和中国式摔跤发展管理委员会授予“杰出贡献奖”。沈少三的儿子沈志刚为国家级摔跤裁判,连续四代人为中国式摔跤事业付出努力的沈氏家族被誉为当代中国跤坛第一世家。

    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高级教练陈沛菊说,中国式摔跤历史很悠久,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特点,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像其他传统项目一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挖掘、整理。

    沈少三说,中国式摔跤以前练的人很多,但是,因为不是奥运项目,后来练的人就逐渐少了,认为没有出路。目前虽然有比赛,但个人爱好的成分多些。

    沈少三本来带着十几个孩子在附近的一个空地上练中国式摔跤,但最近那块空地开发房地产了,练跤的地方没了。沈少三无奈地说:唉,现在正在忙着找地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