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遗艺术家世博亮“绝活”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本报讯 昨天下午两点,北京市旅游局组织四位非遗艺术家在世博园中国馆西侧的高架步道上演出各自的“绝活”,此举引来不少游客前来观看。

  记者赶到时,京味民俗画画家杨信正端着墨缸,用毛笔在6名志愿者身穿的白色T恤衫上刷刷点点。不一会儿,一幅长卷的老北京什刹海胡同写意画就在六位志愿者的身上浮现出来。记者看到,在这幅名为“流动的北京胡同”的画作上,银锭桥、钟鼓楼、四合院、胡同儿,这些老北京的建筑元素一样不少。杨信向记者介绍,在T恤衫上创作这幅画是为配合世博北京活动周宣传老北京民间文化的一个创意。“我觉得什刹海、钟鼓楼一带最能体现咱老北京的建筑特色,所以我选择画这个地方来代表咱北京的文化。”

  在这6件T恤衫的背面,是杨信提前画好的一幅马克铅笔画。最左边两个人身上的图案拼在一起是世博中国馆。最右边一个人的身上则是北京参博的标志“天坛”。左边5个人的背后又组成了“北京欢迎您”的字样。不少观众在看到这幅用6件T恤连在一起组成的画后更是赞叹不已,许多人还与它合影留念。一位上海游客说:“世博开始后,园里每天都会有很多创意表演,这是我今天逛世博看到的最有意思的一个。”

  昨天,北京面塑艺术家张宝琳刚捏好一个阿拉伯形象的海宝面人,就吸引来一个外国小朋友驻足观看。当张宝琳告诉他,这是用面做的时,小男孩流露出惊诧的表情。另外,参加世博北京活动周的非遗传承人葫芦雕刻家王晓琪、剪纸艺术家孙春播也到现场献艺。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宁夏评审第二批区级“非遗”传承人 初步确定60人入围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