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示:纳格拉鼓像花朵般在沙漠戈壁中开放
在新疆,那种在欢快的舞蹈中使用的冬巴克(手鼓),人们已耳熟能详,但对面容古朴、造型简陋的纳格拉鼓,却知之者不多。这个看上去貌不惊人甚至有些简陋的家伙,恰恰是新疆打击乐中的灵魂。
纳格拉鼓,在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因鼓身用铁铸成,故称铁鼓,又有冬巴之称,据说在古代人们把它系在马鞍上当做战鼓。大约在9世纪以后,它才成为维吾尔族的打击乐器。
纳格拉鼓的形状看起来像一个花盆,鼓面蒙有骆驼皮,制作纳格拉鼓用的骆驼皮要在水里泡十几天,把毛拔干净后,再蒙在铸铁做的鼓身上,用绳子系紧,直到骆驼皮变干。6个纳格拉鼓为一套,每套分大中小3组,每组两个,由一大一小两只鼓组成一对,一奏高音一奏低音,用木棒敲击。纳格拉鼓用火烤或者经太阳晒,可以使它的音质变得尖细,也可在鼓面上喷上水或用水湿润后,让它的音质变得粗壮、低沉。每逢喜庆的节日,鼓手们便会敲起欢快的纳格拉鼓,这鼓声不仅为节日增加了热烈的气氛,而且极富民族风味。
纳格拉鼓诞生在西亚的阿拉伯民族中,后来从阿拉伯传到哈萨克斯坦,大约在18世纪传入新疆伊犁。清政府曾设立伊犁将军府管辖全疆各地,大量维吾尔族人从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和哈密、吐鲁番等地迁徙进入伊犁河谷,他们也把在这些地区流行的纳格拉鼓乐带到了伊犁,经过不断的发展,并与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融合,形成了伊犁现在12套纳格拉鼓乐演奏方法。
77岁的玉素甫江·亚库布是纳格拉鼓乐在新疆伊犁的第三代传人,他从12岁时开始跟随他的师傅伊明·伊不拉音学习纳格拉鼓乐,如今他是伊犁唯一能够演奏12套完整纳格拉鼓乐的老艺人。玉素甫江·亚库布说,他从小就喜欢乐器,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纳格拉鼓民间艺人。伊犁纳格拉鼓乐的演奏法与南疆的演奏法相比,手法更为丰富。过去在伊犁,有很多艺人能够演奏全套的纳格拉鼓乐,现在除了他外,没有第二个人了。
据伊宁市文化馆副馆长亚力坤·苏里坦介绍,2006年伊犁、吐鲁番、哈密等地的纳格拉鼓乐被联合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将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2007年10月,伊犁文化馆举办了一个培训班,邀请亚库布老人来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学员们都学会了几套演奏方法,但让他们继承全部演奏法还存在很多困难。
虽然纳格拉鼓乐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现在在新疆,纳格拉鼓乐仍然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庆祝古尔邦节的麦西来甫(维吾尔族人民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歌舞表演中,还是在开斋节的庆祝活动上,抑或是年轻人的婚礼上,依旧少不了纳格拉鼓的身影。现在每年在庆祝古尔邦节的第一天,在喀什艾提尕大清真寺前,晨光中纳格拉鼓乐手们穿着节日的服装已坐好,高亢激越的唢呐声引出了纳格拉的鼓点。咚——吧吧,咚——吧!随之,热烈的萨玛舞开场了。在维吾尔族年轻人的婚礼上也会响起纳格拉鼓声,黄昏时分,敲着纳格拉鼓的迎亲车队一路从身边驶过,成为新疆很多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责任编辑:依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