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艺术团探索传承弘扬“非遗”新路

  本报讯(实习生肖丽记者谭雅竹)4月,山东莱芜馨百酒店内充满了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在酒店举办的云南文化美食节活动中,远在山东的食客与游人们得以近距离接触云南文化与云南美食。惊叹声不断从人群中传出,许多人竖起了大拇指。在这个为期一个月的活动里,一支来自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苍洱艺术团十分引人注目,三弦、巴乌乐声悠扬,白族、彝族服饰明艳亮丽,傣族舞姿温婉柔美……游人们纷纷驻足,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了苍洱艺术团的10余名演员身上。

  作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唯一的民营艺术团体,苍洱艺术团长年活跃在大理州的城市与乡村,每逢州、市举办重要活动,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2005年,大理市文化局以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为依托,结合当地实际,组建成立了“苍洱艺术团”。艺术团在大理各地挖掘文艺人才进行培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定期举行演出,扩大其影响面。2008年,为了更好地传承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大理州民族民间文化,大理市文化局借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决定与私营企业携手,将艺术团进行市场化运作。同年3月底,一直从事旅游行业的段佳奎接手了艺术团的20多名成员,并为此专门成立了大理之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之初,艺术团发展举步维艰,知名度没有打响,演出时断时续。段佳奎在重重困难之中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大理民族民间文化不能丢,这支队伍不能丢!他带领艺术团的成员们走村串寨,到各个乡镇进行演出,并积极与各餐饮企业、演出机构等接洽。演出机会多了,艺术团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在短短几年的发展中,苍洱艺术团积极参加州内外演出,演出的内容多以白族歌舞为主,兼有其他民族歌舞。如今,他们每个月的演出场次都在60余场左右。艺术团还积极参加“三下乡”文艺演出、“洱海保护月”专场演出、大理州新农村文艺汇演,春节系列演出等。2007年,苍洱艺术团参加了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比赛,白剧《关爱》在湖北荆门进入了决赛,《接财神》在广州进入了复赛。上海、广州等地也纷纷邀请他们参加演出。如今,苍洱艺术团已形成了一个“政府扶持+私营企业”的“非遗”传承体系。

  据艺术团负责人段佳奎介绍,艺术团成员中90%是白族,年龄最小的十七八岁,最大的也只有二十四五岁。面对这样的一个年轻的团体,对演员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艺术团在大理各地寻找文艺人才进行培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长效机制。为了让大理市民和游客们熟悉、亲近白族文化,在大理市文化局的扶持下,苍洱艺术团每个星期至少进行一次以传播白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广场演出。

  目前,苍洱艺术团已接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邀请,将于世博会期间到上海演出。届时,一场华丽的白族本土歌舞将呈现在海内外游客眼前,能歌善舞的白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白族文化将再一次呈现在全国以及全世界的观众面前。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诗婢家”希望通过“申遗”亮绝活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