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庙会该添点文化味儿

 千佛山庙会上除了相亲会其余年轻人参与得很少

       20日上午,天气稍冷,有700多年历史的济南千佛山庙会,更显得冷清。

  记者在上午9点半自千佛山南门进入景区,停车场空空荡荡,景区内也没有多少游客。看不到一点关于庙会的痕迹。

  庙会上难见年轻人

  记者从南门穿越景区向庙会的主会场走。一路上,记者只碰到几拨三三两两的中老年人。

  “今天天冷一些,又是工作日,所以几乎没有年轻人来赶会了。但这里办三月三相亲会的时候,年轻人多。”在万佛洞附近,市民朱老先生告诉记者,“这次的庙会比往年强些,但是总体上还是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没有年票、没有老年证,愿意进来的少。你看,这些人很多是拿老年证进来看的,没有多少年轻人逛园。”

  “年轻人进来的少啊,因为他们要买票,而且没有多少他们喜欢的东西。”张燕女士说,“我年轻的时候,趁中午厂子里休息,骑自行车到千佛山上逛庙会,那时候其他的地方没有什么好玩的啊。一到庙会的时候,人那个多,就是中午头儿,我也挤不进庙门去。”

  更多的人被门票挡在外面。张女士说,“那天,一位老人带着孙子来逛庙会,老人有老年证免票,可是孩子个头超标,要买票,老人说没带钱,孩子就哭闹不止,老人很生气,就走了。”

  上午11时,在千佛山北门经十一路上,记者拉住一对年轻人采访两人对庙会的印象。 “去年去过,就感觉今年也是那些东西吧,没有什么新的,今年就没有进去。”小伙子回答。

  离文化主题有点远

  “不说别的,几乎每次的庙会都以威风锣鼓的形式开幕,让人感觉单一乏味,其实主办方完全可以多做些文章,增加点文化味。”20日,在千佛山庙会上,市民张清女士告诉记者,千佛山庙会她几乎每次都去看看,但庙会年年赶,感觉每年都没变。

  “我平时比较关注庙会,热切地希望咱们的这个民俗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可连个开幕式都这样,怎么来吸引人呢。”张清说。张清告诉记者,来庙会多了,有很多摆摊的商贩她都认识了,这些商贩每年的庙会几乎都来,每年都卖同样的东西,请的剧团唱的是差不多的戏,也真该变变了。

  周先生表示,虽然挂的是民俗文化庙会的招牌,可让人感觉还是少了点文化味,周先生认为庙会热闹倒是热闹,但除了两处演出点外,剩下的全都是商摊。虽然有不少摊位售卖的是书籍、文具等文化用品,但感觉离文化的主题有点远,倒像是个农村大集市。

  格相关链接千佛山庙会承载700多年历史

  据记载,三月三千佛山游春踏青的历史颇久,早在元朝成宗时期就成为定例。千佛山庙会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千佛山庙会一年要举办两次,分别是春季的三月初三和秋季的九月初九。每当庙会之时,就会有很多艺人从全省,甚至全国会聚在此,马戏团、杂技团、变戏法的、练武术的、说山东快书的应有尽有。



责任编辑:易水
上篇文章: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园将于明年在延吉建成 下篇新闻: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座谈会召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