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民呼吁办泉水泼水节:六七月份泼水狂欢

 对于泉城市民来说,家门口拥有这么清澈的泉水是一件自豪的事;对一些老市民而言,小时候在泉水里游泳、戏水、打水仗则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忆。但是亲泉戏泉是泉城市民的一个传统。昨天众多爱泉的市民致电本报,呼吁泉城应该举办泉水泼水节。

    1  [济南市民]

    夏天应举办泉水泼水节

    其实,单单是喝上泉水、亲近泉水、洗个泉水澡,对济南市民以及外地游客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傍泉戏水一直是老济南人的秉性。“我小时候常在护城河游泳、捉鱼,那时候的水也多。”老济南冯田立告诉记者,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泉水不如以前那么多了,但是市民亲近泉水的感情一点都没有减弱,反而比以前更浓了。

    “济南早就提举办泉水文化节,但提出来以后就没有了下文。我建议现在济南应该先搞个泉水泼水节,让更多的市民和来济南旅游的人感受到泉水的清凉、泉水的文化。”冯先生说,市民和游客只有参与进泉水的嬉戏当中,才能切身感受清凉泉水带给人们的乐趣。

    “现在就是夏天了,那么清澈的泉水白白流走了,还不如举办个泼水节,让市民享受到清凉一夏,感受到泉水的灵气。”市民刘増利建议说,泉水是济南的特色,也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举办泉水泼水节、游泳比赛等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市民更加认识泉水、感受泉水,更加喜欢这座城市,增加城市的自豪感。

    2    [民俗专家]六七月份适合办泼水节

    “济南是泉水之都,泉水是济南老百姓共同的财富,泉城人离不开泉水,泉水也离不开泉城人。”济南市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刘学斌认为,济南早就应该举办泉水泼水节。

    刘学斌告诉记者,办泉水泼水节这个想法他很早就已经有了,他也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办成。“现在是时候了,也具备了办泉水泼水节的条件。”刘学斌说,在举办泉水泼水节时,要赋予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让这个市民亲泉戏泉的节日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刘学斌认为,六七月份是举办泉水泼水节比较好的时候,那时候天气也很热了,在泉城广场举办这个活动,可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进来,一起泼水狂欢,这也将成为济南独特的风景线。

 
 3   [旅游业界]

    泉水泼水节能带来财富

    对于举办泉水泼水节,济南市旅行社协会秘书长、济南国信旅行社运营总监张晓国一直都很力挺。“夏天已经来了,作为泉城人,更想和泉水亲密接触,亲泉戏泉,感受泉水的清凉和灵气。”

    “旅游需要一个热点,去年济南旅游的热点是全运会,今年济南旅游也需要一个热点。”张晓国指出,现在世博会在召开,去上海看世博成为旅游热点,对济南来说,怎么吸引游客到济南来?举办泉水泼水节就是一个很好的热点。

    张晓国认为,举办泉水泼水节还能激发市民节水保泉的意识。“亲水是人的天性,泉水对济南尤其重要,举办泉水泼水节,让泉城市民亲密接触泉水、体验到泉水,亲身感受到泉水带给这座城市、带给自己的福祉,也能激发市民节水保泉的意识。”

    亲泉是济南人的传统,“济南人有亲近泉水的习惯,看到清澈的泉水就想亲泉戏泉,举办泉水泼水节也会给泉城市民提供一个亲泉戏水的场所。”张晓国说,“泉水泼水节也能让泉水活起来,让济南动起来,给济南带来财富,这样的好事为啥不做?”

    ■ 重磅理由

    办泼水节也是泉水先观后用

    商报济南消息 济南有丰富的泉水资源,市内有天然涌泉数百处,泉水穿井过市、汇溪成湖,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景观。记者昨天在采访中了解到,清澈的泉水白白流失了,不仅让市民感到可惜,也让外地的游客感到很惋惜。

    昨天记者在护城河公园遇到了来自菏泽的游客章志国,他问记者,这么好的泉水都流到哪里去了?当得知都流到小清河里作为生态用水时,他很惋惜地说,在他们那里根本看不到这么清澈的水,而且还是泉水,让这些泉水都白白流走太可惜了。

    对于同样的话,济南国信旅行社运营总监张晓国也是常常听到。

    其实,对于泉水的利用,济南曾提出泉水先观后用,观赏完泉水,然后采集泉水,让市民能喝上泉水。但是多年过去了,泉水先观后用只是在一些地方设置了泉水取水点。采集泉水进入供水管网、建泉水浴场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实现。

    张晓国认为,泉水泼水节的立足点在泉水,这是济南举办泼水节的特色。举办泉水泼水节需要具备泉水和场地两个条件,济南都具备。“举办泉水泼水节,是泉水先观后用的一个很简单而且可行的途径,也会满足市民亲近泉水的愿望。”济南市旅游局的一位负责人说,泉水泼水节可延伸挖掘泉水文化。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粤港澳三地道教人士将在广东南海祈福广州亚运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