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15.57亿建设一批文化场馆

本报讯(记者马玉龙张帆)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抓住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和发掘打造文化产品几项重点,不断创新思路,加大投入,启动一批内容丰富、亮点突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项目,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在硬件建设方面,红河州抓住我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把剧院、文化馆、青少年宫、老年文化宫和各县(市)乡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文化站以及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作为重点项目,采用政府筹资和企业投资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5.57亿元,开建一批文化场馆(室)。同时,积极争取烟草等相关企业援助,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以建设“烟农学校”和“农家书屋”等项目为载体,在部分乡村建成一批集农业科技培训、文化教育和公共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基础设施。经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红河州一年内新增文化馆室近400个,拥有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近700个。

在软件建设方面,红河州集中人力资源,完成了全州范围内的文化资源调查,建立了州、县(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了一批民族民间歌舞、民族民间技艺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命名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整理出版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目前,红河州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70余个,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185项,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58人,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点和传习所8个。

伴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红河州将具有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文化的文化院团进行保留,将商业性的文化团体分出来,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推行事业和企业“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推动发展创新。当前,州、县(市)两级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以及农村电影发行管理站等公益性事业单位正在努力探索如何接近市场,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推动下,红河州文化产业的培植与开发呈现出特色文化与生态旅游、民族歌舞与影视创作、特色工艺与民族服饰等同步发展的态势。据统计,近几年,红河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3.5%以上。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