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国家级“非遗” 无锡小热昏遭常州抢注

在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示之际,记者发现无锡非遗再度遭遇尴尬--之前有苏州抢先申报了吴歌、道教音乐,抢了无锡的“鲜头”。没想到,这次“常州小热昏”又抢先进入国家级非遗公示名录。而无锡小热昏连市级“非遗”还在申报中,令人困惑不解。

不是滋味:

常州“小热昏”是无锡“小师弟”

据说,“小热昏”名称的由来,与1880年在苏州卖梨膏糖、艺名为“天宫赐”的赵阿福有关。赵阿福随口编唱时事新闻,嬉笑怒骂皆入曲调,引来无数围观者。若有巡警前来干预,便称“今朝热昏哉,唱格事体勿作数格”。赵阿福的传人是陈长生,陈长生的传人是其子陈国安,而周福林就是陈国安在无锡的传人,取艺名为“小福林”。

81岁的周仁娣,是已故“无锡小热昏第一人”周福林的女儿,也是小热昏第二代传人。7岁起,她就跟父亲搭档唱小热昏。昨天,当记者告诉她常州小热昏已入选国家级“非遗”时,她的内心很不是滋味。老人说:“‘常州小热昏第一人’是周福林的师弟小德林,小德林逝世后,如今常州已基本没人会唱小热昏了。在京沪线上,仅我们无锡还在坚守着这一阵地。”交谈中,她最后悔的莫过于近期还曾应邀到常州表演小热昏。老人表示:常州因为已经没人会唱了,就请我们去坐镇演出。早知结果会是这样,当初我们说什么也不会去表演的。

看不明白:

无锡“小热昏”还没进市级名录

得知常州小热昏入选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录的消息后,原无锡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钱惠荣也坐不住了。83岁的他专程跑到市文广新局了解情况。钱老告诉记者,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频频出现小热昏,说明这一民间说唱的艺术魅力已经得到了肯定,无锡再也不能忽视这一民间曲艺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小热昏正濒临消失的边缘。小热昏表演中难度最大的“飞锣”已没人会操作了,而它曾是小热昏最经典、最有看头的表演,小热昏的保护传承十分紧迫。“虽然目前还有部分小热昏的传人活跃在舞台上,但大多年事已高,急需培养接班人。同时,大量传统曲目也需要记录和整理,抢救、保护、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对于申报工作,周仁娣告诉记者,过去也不知道要申报非遗。去年底他们开始着手申报市级非遗,但按照程度要求先到区里申报,还有自己准备申报材料,这样就耽搁下来了,因此至今无锡小热昏连市级非遗的名录还未进入。对此,钱惠荣认为,无锡小热昏早就应当是市级非遗了,现在却连市级的非遗还在门槛外徘徊,在等市有关部门的首肯,这实在叫人看不明白。

矢志不渝:

三代传人还在锡城坚持传唱

虽说小热昏在锡城已没有当年的势头,但凭着对家传技艺的热爱,只要不是雨雪天,每天上午,周仁娣和爱人尤茂盛都会到锡惠公园龙光洞的“龙尾”免费唱上两个小时的小热昏,一晃已经坚持了18年之久。每天有很多人来听他们演唱,最多时有500多人,观众大多是退休的老人。为此,周仁娣特意自己花钱添了些凳子,还有一部分凳子是热心观众买来的。周仁娣的儿子尤红泉3年前开始学习小热昏,小时候他因为怕被人瞧不起不愿学。现在看到这一传统文化已经濒临消失了,为了把它传承下去,尤红泉又决定学艺并传承下去。

目前周仁娣一家三代都在为小热昏的传承努力着。周仁娣每天上午在锡惠公园免费演唱,下午回家做梨膏糖;儿子尤红泉、女儿尤春仙和孙子尤璐,则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设摊卖梨膏糖。有时应顾客的要求,三个人也会临场唱上几句,常常引来一片掌声。近日,小热昏又在公花园天韵书社找到了“落脚地”,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地。小热昏第三代传人除了尤红泉外,还有目前在南禅寺摆“陶氏止咳梨膏糖”摊位的陶希贤、杨菊芬夫妇。他们说,能否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只是一个荣誉问题,眼下最关键是让这门曲艺真正传承下去,不要让小热昏在无锡成为绝唱。(林洁洁)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