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茶文化 品品泡不完的盖碗茶
去那里喝茶的客人坐得密密实实的,但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每人一碟一杯一盖,这便是俗称的“盖碗茶”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参军到了四川,星期天最喜欢的事便是跟着班长跑到茶馆里听说书人摆龙门阵。茶香四溢、瓜子壳乱飞的茶馆里,坐进竹椅,几角钱就喝个够,或看书、或谈天,老年人也打打牌,更多的是听书。说书人一挂长衫端坐在最前面,“叭”的一声,手中的惊堂木拍一下,这古老的茶馆便开始了新的一天。
通常的茶馆里都摆着几十张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清一色的长条木凳。去那里喝茶的客人坐得密密实实的,但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每人一碟一杯一盖,这便是俗称的“盖碗茶”了。听成都出生的老班长说,这已不是纯正的川西老茶馆了,再早的老茶馆全都是竹躺椅,小茶几,可坐可躺。
在成都的老茶馆里喝盖碗茶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比如茶客喝干了碗里的茶水想要续水,就把茶盖儿斜在碗沿上,掺茶的“幺师”看见后,便会跑过来利索地将茶水满上。如果茶客暂时要离开茶馆,但又想保留座位,便在茶盖儿上放一个信物,或把茶盖儿反搁在茶碗上。于是,大家都心知肚明,是决不会来抢座位的。
我在老南门外见过两位乡下的老人,每人肩上扛着两根长竹竿,徒步从乡下走了五里多路,吃力地扛着向前,长长的竹竿一闪一闪的,他们把它卖了后,很巴适地坐进茶馆,听书,聊天,显得那么悠闲。
这说书,在茶馆门前挂个牌,上写今日主说什么书,第几回,由谁来主讲,茶客们一目了然。从《西游记》到《三国演义》,从《说唐》到《说岳》,说书人的龙门阵海阔天空,摆得精彩,总能博得茶客们一阵胜似一阵的叫好声。每每这时,便是卖零碎小吃的小贩们生意正好的时候。那些小贩去茶馆卖货,须先交一笔钱给茶馆。他们大都或以布带或以麻绳分两端系了个简易的货架,挂上脖子垂至胸前,货架一般用篾片编成,可以对折如小箱状,十分轻巧。里面分别装了香烟、麻糖、瓜子、红苕干等兜销。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用废旧纸张包成长长三角柱状的瓜子袋,袋里盛满瓜子,不仅价廉而且口感又好,是最好的“茶水伴侣”。
决定茶馆生意好坏的不仅是说书人的水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掌茶“幺师”的技术。所谓“幺师”便是现在所说的掺茶师,他必须练就一身掺茶的手艺。在爷爷常去的那家茶馆里,我曾见过一个“幺师”,左手提着细嘴铜茶壶,右手五指将八副茶碗、茶盖叠成扇状,走到茶桌前,眨眼之间,“哗”的一声,干净利落地将茶碗依次“梭”到茶客面前。茶水掺满至碗沿,却滴水不漏、不溢,令人叹为观止。
成都茶馆里的茶是泡不完的,说书人的龙门阵也是永远摆不完的。最清闲当数老南门、府南河江边的茶馆,坐在那里,一边看河一边聊天。在讲完当天的这段书之后,他总会按部就班地来上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以吊住茶客们的胃口。下面的茶客虽然意犹未尽,可终有茶终人散的时候。于是,茶客们只得摆着龙门阵,面带不舍的神情,三五成群地缓缓离开。第二天,茶馆里又会座无虚席,日子便在这一碗接一碗的浓浓香茶中不知不觉地流淌而过。(条山石)
责任编辑:依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