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故事:山东庙巷 镌刻着闯关东的回忆(组图)
1912年沈阳城内钟楼东大街两侧的丝房和店铺。
昔日沈阳城内小东门路北的丝房,几乎均为山东人所经营。齐守成供图。
地处繁华的沈河区,山东庙巷毋庸置疑又是一处以寺庙命名的街路之一。然而,它又并非简单地为了纪念这座曾经名为山东庙的寺庙,其更深层的含义在于一段众人皆知的历史,这段历史有关于清末年间的一次大规模的人流迁徙,如今它被人们习惯地称为闯关东。
闯出关东留下的庙
提起山东庙巷的名字,或许人们都要情不自禁地追溯起“山东”二字,没错,名字中的“山东”正是如今的山东省。那么,这座与山东有关的庙宇为何会出现在沈阳的繁华地带?这座山东庙究竟与山东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一切或许要从闯关东说起。对于闯关东,或许现如今居住在沈阳城的人们并不陌生,而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也已将这一次史上大规模的人流迁徙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到了如今,身边的人们提及自己的祖籍来,多半还是要追溯到山东的各个城市,这便是闯关东在如今的沈阳城所留下的无法抹杀的印痕。
在清末年间,以山东、河北两省为主的人群开始大规模地向东北迁徙,这一区域在当年被称为“关东”。之所以迁徙是因为由于当地的人员过盛,并且土地资源无法满足人们需求,于是当地人为了寻找更加优越的生存环境,开始向关东进发。东北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以务农为主的年代里,闯关东的人们在东北找到了更加广袤的天地,于是便纷纷扎根于此,祖祖辈辈在此生活下来。
而闯关东的渊源或许要从迁都北京说起。资料记载,顺治元年八月二十日,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从盛京起驾,迁都北京,王公贵胄、八旗兵丁等等,络绎不绝,绵延一千多里。而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如果移民开垦,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财源。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清廷下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
然而,为了保护满族的“龙兴之地”,从顺治十一年开始修建柳条边,“边外”划为禁区,不准移民越雷池一步。但是,这条边墙未能完全阻挡移民、特别是山东人的步伐。从嘉庆年间起,陆续放垦“边外”土地。到光绪三十三年,最后一片“边外”土地放垦,封禁至此结束。为此,大规模迁徙来关东的山东人便应了“闯”字。“闯关东”的山东人,绝大多数去垦荒种田。乾隆年间的一个南方人在他的笔记中说,那些去完达山林打猎的人,途中随手把菜子撒在地上,等他们从山中归来,那些青菜一棵都七八斤重了。由此足以证明关东大地太肥沃了。
那些流移东北的“关里人”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娴熟的垦殖技术,披荆斩棘,烧山开荒,垦出片片农田,东北的耕地面积剧增。清朝初年还是一片苍凉的关东大地,很快便成为一个大粮仓。
日本人小越平隆曾在自己的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危险,“闯”入东北。
资料记载,1921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1926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1927年达到105万人,1928年为108.9万人,1929年为104.6万人,1930年为67.3万人。即从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时间共有近618万余人到东北谋生。
山东堡:曾是闯关东的聚居地
有了闯关东这一说,自然老沈阳的山东庙也不足为奇了。在山东庙处,最初设立的是山东会馆,山东会馆为来沈经商的山东人兴建,这些山东人大多在四平街经商,当年老沈阳的丝房几乎均为山东人所经营。
经营丝房的山东人可谓是闯关东大军的鼻祖,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后,他们便组建了山东帮,并设立了山东会馆。有了山东会馆,陆续来沈的山东人便有了依托,山东会馆为那些初来乍到的山东人提供一些基本的帮助,主要以住宿为主。
这些山东人大多渡海而来,由于在渡海过程中担心船只出现危险,于是与绝大多数沿海居民一样,他们信仰妈祖。久而久之,地处沈阳的山东会馆旁便建起了一座小庙,里面供奉着保佑渡海而来的山东人平安的妈祖,因为该庙为山东人所建,于是人们便将其命名为山东庙。“事实上,自古以来,在沈阳市有两座妈祖庙,其中一座是天后宫,规模较大,而另一处就是山东庙。妈祖庙大多存在于沿海地区,而沈阳作为内陆城市,出现妈祖庙颇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不过一旦追溯到过去想必一切就不足为奇了。妈祖作为一种信仰,在闽浙地区至今仍有大量的妈祖庙,同为妈祖庙,天后宫为曾在沈阳经商的闽浙人所兴建,而山东庙的兴建者则是山东人。”
沈阳的两座妈祖庙曾多次引起闽浙等妈祖盛行地区的好奇,当地人也曾数次来沈考察,也曾表示要在原址上重建妈祖庙。
如今,无论是山东庙还是天后宫,其往昔也只能从残留下来的路名中慢慢追忆。而那些远渡来沈的外乡人们,究竟是如何历尽了千难万险,最终得以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安家落户,想必在那些已然消失掉的庙宇中,记载着他们倾诉过的万语千言。
年过八旬的邹大爷回忆,记得自己五六岁的时候,山东老家遭灾,为了生存,邹大爷的祖父带着他们一家人,开始了闯关东的历程。“当时只记得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关外一处泥洼地,同行的还有一些村子里的老乡,他们搭起窝棚遮风挡雨,并靠着小手艺定居下来。这以后,陆续又来了很多人家,最终竟然形成了上百户规模,而这一处泥洼地也因其地貌原因被称为‘西下洼’。”
邹大爷回忆,随着人口的增加,西下洼开始变得热闹起来,磨豆腐的、摊煎饼的、做皮毛的、织手套的、拉三轮车的、卖针头线脑的等等。大家觉得原来的名字“西下洼”不好听,就根据现状更了名叫“山东堡”。
就这样,山东堡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了现在,但与往日相比,它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变化:这里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都市繁华中心地段,原来的“山东堡八条胡同”现在是高档花园社区;原来的“小桥”现在是正在施工的地铁车站;原来的“小庙”现在是沈阳大学……
而这里最初的模样,或许只有和邹大爷同来的那些老乡们方能从记忆中搜索出来,然而随着周围一切的不断更迭,那些有关往昔的回忆开始逐渐模糊起来。
修建庙宇供奉妈祖的传说
无论是山东庙还是山东堡,都镌刻着那些闯关东的印记,尽管如今这些回忆只能通过名字来搜索,但人们仍旧热衷于挖掘那些有关它们的往昔。
关于山东庙,有过这样一段传说。相传在道光十八年的时候,有很多山东人到盛京做买卖,由于交通的不便,因此他们大多走水路乘船而来。可帆船一旦遇到风暴,很多大船就会被风浪吞没掉。
一次,一条大船载着二十多个山东客商到东北来,在海上已经走了两天两夜,暂且平安无事。但是到了第三天一早,海面上突然刮起了大风,大浪小山一样地涌来,船上的商人们吓得魂不附体,他们很快意识到,自己很可能葬送在如此风浪之中。
老王是船上的客商之一,看到同行的伙伴们惊慌失措、痛哭尖叫,情急之下,他突然跑到船头,双膝跪地朝着涌来的大浪连磕三头,双手作揖,嘴里面还不停地念叨“娘娘救命!”这或许仅仅是老王情急之下的一种应急反应,但奇迹却发生了。
眼前忽然一亮,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出现在海面上,全船的人都惊呆了,随即纷纷跪下,效仿老王念叨“娘娘救命!”只见那女子轻轻一甩身上的飘带,刚刚还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立刻风平浪静,当人们再次抬头的时候,女子不见了。而这风浪中现身的女子,客商们口中念叨的“娘娘”,便是出海之人所信奉的妈祖。
据传,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大失所望。
可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因为女婴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林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要义。长大后,她决心终生行善济人,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在湄洲岛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的人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
回过头来再说这一船遭遇风暴的山东客商们,经“娘娘”搭救后顺利抵达盛京。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大家经过商议,决定凑钱修建一座庙,来供奉救命的“娘娘”,于是便有了一座山东庙。
如今,这座山东庙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而那个有关于山东庙的传说也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逐渐淡漠起来。山东堡已然不再单纯是来沈的山东人聚居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闯关东的界限已逐渐模糊。(顾珍妮)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