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团上的飞刀舞蹈 山西一绝赵老七非刀削面

手腕灵,出刀平,发力匀,一刀赶一刀,一叶连一叶……

这是著名的赵老七飞刀削面。由杏花岭区选送的传统手工技艺——— 赵老七飞刀削面日前正式申请市级非遗项目,这项绝活发端于清代赵老七,今天已经到了第五代传人。

刀削面在明朝时被称作 “砍面”,广泛流传于山西各地。清朝道光年间,赵云昌掌握了刀削面各种方法,在今大同一带开店,面食备受百姓喜爱,因在家中排行老七,人称“赵老七飞刀削面”。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赵云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赵氏飞刀削面技法,并传承于后世子孙。

清朝光绪六年,为躲避战乱,赵云昌后人将店铺迁至今阳曲县一带,后又于民国期间在太原城开店。现在,赵老七飞刀削面在我市开有多家分店,拥有众多老顾客。赵老七飞刀削面第五代传人——— 赵喜平将多年来的技法加以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口诀:一斤面、三两水、五更和(指和面)、味更美……赵氏飞刀削面中厚边薄,棱角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后外滑内筋,软而不粘,配浆汁、蘸陈醋同吃,极具地方风味。

做刀削面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对着汤锅,嚓、嚓、嚓,面叶儿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技艺高超的厨师,每分钟能削200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20厘米。

杏花岭区文体局副局长张文盛介绍,目前刀削面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推广存在断层,学校培训不能完全展示刀削面技法,民间商业加盟费用较高。将刀削面归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发扬光大这一历史面食技艺。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