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用平凡延续浩瀚文明记忆(组图)
有一种工艺,用耐心和责任让那些价值连城的历史典籍,穿越时空呈现在今人面前;有一群人,用美丽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众多濒临消亡的珍贵古籍重获新生。有一份坚守,用执着和平凡,将中华浩瀚文明记忆更长久的延续……
国家图书馆总馆安静一隅,文献修复专家杜伟生、张平和他们的同事们,每天做的就是这一份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古籍修复。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来临前夕,中国网记者采访了他们。
杜伟生,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研究馆员,在这一岗位上已工作了35个年头。
案头一碗打稀的浆糊和一只泡在碗里的毛刷。修修补补,简单、枯燥,日复一日,一干就是35年。用喷壶洒一片水雾,字面向下舒展在工作台,手持毛刷将破洞边缘打湿,再将竹纸托补上,拉过放大镜,用镊子将边缘移除,正和我说话间,一个两厘米见方的破洞在杜老师手下已经补好,看上去几乎天衣无缝。而他手上修补的这件敦煌佛经距今已1000多年。古籍修复其实是一项极为精细的工作,要练就这手精湛的技艺靠的是年复一年的磨练,靠的是一片赤诚之心。是平凡成就了伟大。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副研究馆员张平,从事古籍修复也有20多年了。他告诉我,修复前先要对古籍进行“体检”,针对霉变、虫蛀、缺损、酸化、老化等不同情况,制定最适合的修复方案。他曾经修复的重要藏品有:馆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和宋元善本等国宝级重要文献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样式雷修复方案的制定与修复工作。
他为我展示了他手上正在修复的一件明代佛经,这是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一件古籍,虫蛀得非常厉害,册页几乎像筛子眼,最好方法就是用纸浆补书机修复。1998年, 国家图书馆已经成功研究出纸浆补书机,大大提高了修书效率。
三年前,张平老师他们曾算过一笔账,我国现存古籍三千多万册,亟待修复的古籍有一千多万册,当时全国古籍修复人员不足一百名,即使他们全力以赴,恐怕也要上千年时间才能完成。
现在,三年过去,硕果累累。
张平老师说,2007和2008年是古籍修复行业特别值得纪念的两个年份,这两年喜事连连。先是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全国古籍保护中心,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随后2008年古籍修复技艺经国务院颁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古籍保护事业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全国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至今已举办了十二期,古籍修复队伍已由不足一百人扩充至五百人。一批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且热爱古籍修复工作的年轻人步入修复岗位,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人才了基础。
新建立的全国古籍保护重点实验室已经开始运转。它将把人们对古籍载体材料的认知拓展到物质的分子结构,使今后修复古籍的技术方法更加科学。
一批按照中国传统手工造纸工艺生产出的古籍修复用纸即将发放到全国重点古籍收藏单位。这将会进一步促进古籍修复质量的提高。
谈到未来,张老师心中更是充满憧憬。他说,随着保护计划的步步深入,古籍修复这一传统技艺定会不断融入相关学科知识,逐步形成自身学科体系,最终成为一门学科。到那时,人才培养、管理、修复技术、修复材料和科研等各个环节都将获得长足发展。古籍修复工作定会充满生机,古籍修复事业将会不断蓬勃向前发展,从而使古籍得到真正的科学保护。
在张平老师的介绍中,我得知现在古籍修复开始建立了档案,修复者的名字会记录在上面,真希望再过上几十年、几百年后,人们看到保存完好的珍贵古籍时,别忘记他们的名字。
责任编辑:依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