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水帘洞遗址发掘近半 或揭秘先民迁徙路线

6月3日,由河北省文物部门组织的考古队继续对“水帘洞遗址”进行发掘整理,以探知距今约2至3万年的石家庄先民生活。据考古队长介绍,首个发掘的探方长50厘米、宽30厘米,探方呈烧土面含有很多黑色物质,是古人烧火留下的灰土。同时出土有各种兽类骨头化石以及含有石片、石盒等千件旧石器,这些都成为古人生火做饭的“餐具”。图为考古队员对文物遗存进行编号整理。中新社发 翟羽佳 摄

9日,河北水帘洞遗址发掘进入主发掘区,出土石器类型翻番。专家称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或可揭秘先民自太行山向滹沱河流域迁徙的路线图。

负责本次考古发掘的执行队长王法岗介绍说,目前进入了主发掘区,这是最关键的发掘阶段,出土的文物遗存也更加丰富。“最大变化是出土石器的种类增多了。在前期发掘中,旧石器主要以石英石类为主,而新出土的石器有燧石、石英砂岩、泥岩等,种类一下子翻了好几番。”

石家庄市文物局副局长张献忠说,此处文化遗物出土数量极为丰富,这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中很罕见。石器类型很多,体现出先民打制工艺的成熟。“比如泥岩石器,泥岩本身质地松软不宜打磨,而我们出土的泥岩石器却打制得很完整、精美,曾用来切割食物。”

石家庄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栗永表示,发掘成果再次印证了石家庄具有悠久的历史,这里蕴含的滹沱河文明也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栗永指出,30万年前石家庄的先民曾在太行山深处生活,并不断向外围迁徙,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揭秘先民自太行山向滹沱河流域迁徙的文明线路图。

水帘洞遗址于2009年被发现,因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沕沕水景区一瀑布水帘之下而得名。这座距今约2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结束了河北省太行山东麓没有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历史,其文化面貌显现出与北京猿人所创立的文化较多的一致性,有望通过科学发掘和研究揭示他们之间的文化渊源。(牛琳)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巧夺天工•非遗工艺美术展开幕 大师现场展技艺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