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蒙古包度假村正在被拆除 将复清代风貌

  近日,位于避暑山庄内的蒙古包度假村正在被拆除。至于今后将如何修建,当地文物部门称还没有敲定最终具体规划。一些承德民间文保人士呼吁,应恢复其原貌,避免先前将蒙古包变成宾馆的情况出现。

  近日,记者在避暑山庄永佑寺旁看到,原来的蒙古包度假村已被塑钢板围住。从围墙外向内望去,原来位于正中间的大蒙古包已被拆得只剩下骨架,其他用来住宿的小蒙古包都已被彻底拆除,一些施工车辆正在施工。

  6月1日,承德市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避暑山庄内的蒙古包年久,出现破损,需要重新翻新,“正好借这次园林整治活动,就把蒙古包给拆除了。”6月2日,承德市文物局副局长王徽告诉记者,蒙古包和附近两层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作为抢救性修复工程向省文物局报批。按照设计方案,蒙古包将恢复到与清代规格一致,尽量做到原汁原味,修复后其功能仍为宾馆。

  此事引起该市一些民间文保人士关注。这些民间文保人士告诉记者,清代时这些蒙古包是用来接见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的场所,共有24座,属临时建筑,不用时就会拆除。自上世纪80年代末,避暑山庄内建起了与原有风貌和规格完全不符的蒙古包,并将其作为宾馆,对外接待游客住宿。民间文保人士告诉记者,在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内,还有其他文物古建被改作了宾馆。为此,他们呼吁文物保护部门能够借此机会,将蒙古包恢复原貌,成为避暑山庄内又一旅游亮点。

  ■背景资料

  从乾隆时期,在避暑山庄万树园开始临时设置蒙古包,用来处理军政事务、接见外国使节,当时被称为“黄幄殿”,外国人称为“圆形天幕”。避暑山庄的蒙古包,不同于一般牧民所使用的活动帐篷,而是按照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规定建造的。据《热河园庭则例》卷十中记载:“御幄蒙古包七丈二尺,一分;又五丈九尺五合蒙古包一分;又四丈二尺西洋房二座;又五丈二尺花顶蒙古包二架;又二丈五尺备差蒙古包二十四架。”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文化遗产日杭州好戏连台 浙江博物馆可免费鉴宝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