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华使节永川行 茶山竹海中品味中华文化(图)

罗马尼亚驻华使馆国防武官多布莱·克里斯蒂安先生和夫人、儿子在专心致志地采茶。 本报记者 高鑫诚摄

作为“2010驻华使节及夫人中国才艺大赛”活动的一部分,5月27日至30日,外国驻华使节团一行40人专赴重庆市永川区,参加了第四届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使节团成员中,包括外国驻华使馆的大使、大使代办、参赞、国防武官、领事、文化专员及夫人、家属等。

短短4天,使节团马不停蹄,对重庆永川及周边地区的民俗、民风、古迹、城市面貌、美食等进行了参观体验,尽可能全方位、立体式地了解永川社会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当然,作为本次重庆(永川)之行的核心内容,使节团成员体验的主要内容,是极富永川特色的茶、竹文化。

5月28日,使节团到访了著名的永川“茶山竹海”。当天,尽管小雨淅沥,但使节团成员们兴趣盎然,打着雨伞,穿行于茶山竹海之中。他们的心情是那么急切,以至于,刚刚走出一垄垄茶树丛中,波兰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克日什托夫·斯特兰钦斯基先生就急切地向身边的中方工作人员询问:“竹子呢?竹海呢?”雨中的茶山竹海比平日更显苍翠,“天然氧吧”里的氧气也更显充足。身边和眼前的一切,都令外交官们感到新奇和舒畅,他们时而采撷一叶茶尖儿,时而轻抚一下楠竹,时而端起相机,把眼前的竹、茶、人、景都摄入镜头、记在心中。

令使节们深感兴趣的,当然不止是茶山竹海的美景。在刻有苏东坡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大石前,他们粗略地了解到,“竹”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意义、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远不止于竹子的使用价值。参观途中,罗马尼亚驻华使馆国防武官多布莱·克里斯蒂安先生向随行的“2010驻华使节及夫人中国才艺大赛”组委会秘书长邢军博士发问:茶树的叶子是怎么变成茶叶的?这里的茶叶制作出来后是什么茶种?邢军博士仔细解答:因土壤结构及各种元素含量有差异,茶叶的品质也会有所不同;制作方法的不同,会制作出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国茶与印度茶、与欧美茶的区别;中国茶不仅品种丰富,中国茶文化更是极为丰富厚重……听后,多布莱·克里斯蒂安先生似有所悟,频频点头。

在茶山竹海,使节们拿上茶筐,在采茶师傅的指点下学着采茶。在观摩炒制茶叶的大概流程时,许多团员不惧炒茶锅极高的温度,学着炒茶师傅的样子,伸手在锅中翻炒茶叶。看着自己亲手采撷的茶叶在自己手中慢慢变成茶叶,外交官们很有满足感、成就感。在5月29日的“国际茶艺茶道交流活动”中,5位外交官代表还上台进行了茶艺表演。

几天的参观考察,令使节们感慨良多。希腊驻华大使塞德罗斯·耶奥卡凯罗斯先生说:“在永川,我们感受了独特的美景,‘茶山竹海’更是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印象。在流水淌过层层砂岩的幽静山谷里,竹子和茶树共生共荣,置身其中,宛若行走在一幅中国泼墨山水画中。在竹海的掩映下采茶,在茶山的清香中漫步竹林,这种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元素茶和竹融为一体、相映成趣的景象,让我和我的同行们深有感触。”

使节团团长、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维克托·希科尼纳先生,更是把他看到的茶竹文化上升到尊重自然、了解中国的高度上。他说:“在我们外国人眼里,茶是最朴素、最直观的中国元素。茶是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文化符号之一。此次在永川,我们见证了一个保护得当的旖旎茶乡,不仅体验了采茶、炒茶、制茶、品茶的乐趣,更享受到一个适宜修身养性、意境幽远的自然环境。我们由衷赞叹:中国的茶文化,除了有博大精深的茶艺、茶道,更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精神和气魄。永川之行,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更美好、更高雅的中国。此行之后,我们一定会把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介绍给世界。”(高鑫诚)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老街记忆 隐忍变迁承载民生的坡子街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