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溪精心打造非遗节目《魁星点魁》

6月18日晚,在“文明在湖溪”暨湖溪村群星演出队成立文艺晚会上,率先上场的非遗节目《魁星点魁》舞,以强大的演出阵容和高科技的道具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负责排练该节目的张芝仙说:“这与我们预期的结果是一致的,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将古老的故事再次搬上舞台,更在于舞蹈创作中体现出了创新、融合精神,这与东阳人文精神是一致的。”

内容:老戏焕新姿

“魁星”是“奎星”的俗称,是神话传说中主宰文运兴衰之神,流行于金华地区的《文武八仙》、《蟠桃八仙》、《对花八仙》、《祝福八仙》等婺剧中均有出现“魁星踢斗”和点魁的片断。婺剧戏班“过场”的头、末场大凡都要演《跳魁星》片断,魁星在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锣鼓声及台后“魁星出华堂,提笔做文章,麒麟生贵子,必中状元郎”的喊声中翩翩出场,寓意为讨彩。魁星分文、武两种。魁星跳魁,旨在祝愿青年学子们刻苦攻读,得中高魁。这样一出寓意深远的戏深受我市各地群众欢迎。

湖溪镇排练的《魁星点魁》这一节目,在内容上与老故事相比有了变化。原《跳魁星》舞蹈中,魁星只有一个,现在有8个,表现了一个个学子在一根根蜡烛的陪伴下,经过刻苦攻读,成为一个个博士的故事。

表现:融入郭宅大蜡烛

侯阳高腔

因为蜡烛在舞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湖溪镇综合文化站便推陈出新,“写”出神来一笔——将郭宅大蜡烛这一省级非遗项目融入其中。由于真正的郭宅大蜡烛体积较大,在舞台上无法轻灵地表演。因此,节目策划人员灵机一动,不仅没将郭宅大蜡烛“缩小”,反而加以“升级”,使之成为一根根具有科技含量的蜡烛。

此外,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的还有《魁星点魁》这个节目由无声变有声了。国家二级导演王正洪,是湖溪镇特邀前来参加节目执导的,他说:“原来婺剧中的《跳魁星》是没有唱腔的,始终是手舞足蹈的过程。”而湖溪镇排练的这一舞蹈节目不仅融入了我市的侯阳高腔,还在其伴奏中加入打击乐等现代化“武器”,使整台舞蹈变得更加时尚了。

演员:女扮男装是特色

据介绍,《魁星点魁》非遗节目由湖溪村出资3万元,演员的挑选也以该村为主,共有前台演员24人,原后台伴奏为14人,考虑到音响效果,改为播放录音。

湖溪村的文艺基础较好,从解放初期,一直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都有文艺演出队,特别是湖溪婺剧团,曾在上世纪享有较高的声誉。如今,许多当年的文艺骨干都参与到这一节目中来,排练起来较为顺畅。

而让看客最感兴趣的莫过于16位女扮男装的书生了。虽然,这些演员年纪最大的已经60多岁了,但是配以妆容,还是能很好地展现书生气。

湖溪镇文化站负责人张章荣说:“磐安等地已发出邀请,让我们去交流演出。我们希望在演出的过程中,对节目加以完善,努力把这个节目打造成我市非遗节目中的精品。”

责任编辑:l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