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非遗”产业年产值逾5000万元

本报讯(特约记者  黄晓军  通讯员 姚祖师)“太神奇了,普通的银器到这里便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苗族银饰真是太美了。

”6月19日,来自北京一杂志主编在记者的陪同下来到凤凰县山江镇黄矛坪村,亲眼目睹了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龙米谷的现场加工银器的情景,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依托文化旅游的强力带动,凤凰县苗族银饰、蜡染、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放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为大产业,年产值逾5000万元,成为该县群众又一条致富新门路。

凤凰县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为在发展中抢救整理这些宝贵的资源,该县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思路,组建成立了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整理、利用工作。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管理,该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管理范畴,纳入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了城乡建设规划,并安排专用经费从多个层面地推动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该县借助各种媒介着力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进社会,走进老百姓生活。在发展文化旅游之初,该县就从税收和管理的层面,着力引导该县苗族银饰、蜡染、扎染在凤凰古城东正街安营扎寨,让他们的传承人直接面对市场。同时,该县以节会文化为抓手借助中国·凤凰苗族银饰文化节、“四月八”跳花节、勾良苗寨“六月六”苗歌节等,充分展示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为进一步拉近广大干部群众及游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距离,该县宣传文化部门策划了以“魅力凤凰,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以歌舞的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进该县干部群众的业余生活。著名的苗族跳花表演项目作为保留节目,在每个周末在该县文化广场激情上演。

目前,该县先后有凤凰纸扎、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等5个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项目;蓝印花布传承人刘大炮、阳戏传承人侯应军等7位艺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中山江镇还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该县在发展保护的凤凰蓝印花布印染、苗族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经营户超过50家,从业人数近千人,年产值逾5000万元。

责任编辑:l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