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原生态民歌喊出民间魅力

被诗人赞为甘肃大地的奇葩、农民诗歌的甘肃原生态民歌“花儿”,近年可谓方兴未艾。6月12日是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荣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名副其实地尽显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甘肃省文物局12日以“花儿”演唱方式举行“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此间,“花儿”名角、行家、“花迷”纷纷齐聚到场,或高亢豪迈或婉转悠扬,顶着骄阳“喊”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

“马莲绳,一根弦,琵琶还要好家弹,你不唱花儿花不艳,我不唱花儿心不甜……”记者在现场看到,懂行的、不懂行的都跟随歌者一同唱和,场面蔚为壮观。

深谙“花儿”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马自祥告诉记者,“花儿”大多是表达亘古不变爱情的,此外还有抒发亲情友情、赞美生活、憧憬未来的民歌。

“花儿”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汉、回、东乡、撒拉、保安、裕固等民族中的一种对唱民歌,在中国民间歌谣中别具一格。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后来演变为演唱形式的名称,统称为“花儿”。

马自祥说,甘肃“花儿”是中国民间音乐中最为丰富的民歌,歌词文学价值高,押韵就像格律诗,有些隔句押,有些句句押。演唱有粗犷高亢的,也有延绵舒缓的,即兴演唱是其最为明显的特色。

这次活动的主办方甘肃省文物局称,“花儿”在民间传承演唱了500多年,曲令超过100个,已记录的民间传统唱词有7000多首,主要分布于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地域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千万。

“花儿”产生于人们的田间劳动、野外放牧、河中放筏以及山路赶脚时。“甘肃‘花儿’的文学价值、音乐价值堪比中国的《诗经》”,马自祥如是说。

记者从甘肃省文化厅了解到,甘肃省日前再次派出了演出梯队赴沪参加上海世博会,其中就有向世界“绽放”的甘肃“花儿”。(朱世强)

责任编辑:l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