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摆脱长不大烦恼 湘绣变身产业明星

刚刚在深圳拉下帷幕的中国国际文博会,国内外文化企业群星荟萃。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古老的民间工艺品湘绣成了此次展会上最耀眼的明星!

在5月14日国家文化部主办的重点项目推介和合作签约仪式上,湘绣龙头企业——湘绣城集团与韩国高丽株式会签下5亿元大单,拟在长沙打造湖南湘绣城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湘绣博得国外巨资青睐,引得业界啧啧称叹。古老湘绣何以能从过去“长不大的”手工艺品,华丽转身为文化产业闪耀的明星?

 

  思路之变:从精品化到大众化

作为我省民间工艺品产业的领头羊,湘绣前些年一直高举着“精品化”的旗帜。以装饰品为主体的湘绣精品,也一度将湘绣产业渲染得热气腾腾。

上世纪80年代,无疑是湘绣产业的镀金时代。省湘绣研究所、沙坪湘绣厂、长沙市湘绣厂、长沙县湘绣厂和望城县湘绣厂,五虎腾跃,虎虎生威。湘绣曾创下了年出口500多万美元的辉煌业绩。

丰厚的利润,引得民营资本纷至沓来,抢食湘绣装饰品的蛋糕。但随之而来的是产品同质化,仿冒产品大量上市。

一些抱定“精品化”理念的国有湘绣企业,宁丢市场也不愿放弃高额利润,致使产品大量积压。大批艺术精品,有价无市,成了躺在仓库里无人问津的“艺术废品”。高高在上的湘绣企业,无以为继,或破产关门,或惨淡经营,整个湘绣行业愁云密布。

“民间工艺品产业做不大,与其说是受市场局限,不如说是受思维方式局限!”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湘绣城集团总经理曾应明认为,湘绣多年销售收入徘徊在一二个亿的规模,主要是过于注重精品化,忽视了大众化,曲高和寡;企业都往装饰品这个“独木桥”上挤,在同质化竞争中,路越走越窄。

以针代笔,以线润色,位居中国四大刺绣行列的湘绣在传承2500多年后,为何会陷入生存困境?“关键是产品结构失衡,完全抛弃了市场广阔的大众化日用品。”曾应明分析:“中国手工艺品的诞生,最初都是因生活需要应运而生;湘绣也不例外,开始都是绣在老百姓、达官贵族的衣服、鞋子、荷包、手巾等日常用品上。”事实上,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婚丧喜庆,走亲访友,送一床湘绣被面,那都是体面得不得了的礼品。

活人还能被尿憋死? 1996年,曾应明尝试着刺绣了20多个款式的500多双绣花鞋、10多种湘绣靠垫,没料到在当年广州秋交会上引起轰动。来自意大利的一家企业以16美元一双,一次订了8000双。当年便在意大利销售了10万双。此后,绣花鞋成为湘绣独有的拳头产品,在意大利市场畅销不衰。

尝到成功的甜头后,曾应明源源不断地将湘绣日用品打入国外市场:韩国、日本的湘绣服装,西班牙的湘绣披巾,美国的湘绣晚礼服,新加坡的湘绣手袋……

曾应明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幅不到0.6平方米的《百鸟朝凤》湘绣装饰品,制作周期长达几个月,售价6000元,1年卖不出几件。而他所在的企业,年产湘绣旗袍200万件,即使每件只赚10元,也利润不菲。

为此,曾应明在各种场合大声呼吁,湘绣不能只绣在布上,挂在墙上。还要能披在肩上,穿在脚上;非物质文体遗产的保护,不能只指望国家拨款扶持保护,而要用产业化的方式来传承。只有做成日用品,才能形成大产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也才能从根本上传承和发扬湘绣艺术!

曾应明果断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湘绣日用品的开发和推广上。“湘绣并不是纯观赏性作品,日用品也同样是精品!”

正是执着于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湘绣以装饰品搭桥,以日用产品铺道,做到产品大众化,用途日用化,生产程序化,营销规模化,全省湘绣产业产值在多年徘徊一二个亿后,2009年一举突破10个亿,其中仅湖南湘绣城湘绣产品的销售额就达到6个亿。

经营之变:从单家独户到集群式发展

过去湘绣市场做不大,产能也是发展的瓶颈。

1989年在深圳服装展示会上,湖南省服装研究设计中心一口气签下200多万美元的湘绣日用品订单。但订单拿回来了,却是无奈:湖南湘绣日用品生产能力根本完成不了这笔订单。后来这个大单只得通过长沙的外经贸系统转给了苏州。

这只能是湘绣的遗憾!

与之相反,与湘绣齐名的苏绣,走产业集群式发展道路大放异彩。仅苏州一个镇湖镇, 8000绣娘,300余家绣庄,联结全国270多个刺绣工艺店,年销售4.98亿元。产业集群发展,即显整体竞争优势,苏绣规模效益在四大刺绣中一马当先。

为突破产能瓶颈,湘绣取法苏绣,走集群发展之路。湘绣要做大,必须产业化。近年长沙市借助民间资本力量,高起点建设湘绣产业园区,仅湖南湘绣城,占地就达328亩,旗下的长沙湘绣城、金霞湘绣城、星沙湘绣城三大板块,共进驻湘绣及配套企业58家。分工协作,产品互补,资源整合效应显现。

为解决产能不足的矛盾,湘绣企业还采取“生产在城外”模式,以“公司+基地+农户”方式进行扩散式生产。仅湘绣城集团下属12家公司,便在岳阳、张家界、郴州等地建立了54个基地,培训了上万名飞针走线的“绣娘”。公司向各加工基地下订单,基地根据订单创意生产。公司将服装、鞋帽、手袋等湘绣日常用品,统一销售到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及港澳台地区。这种扩散生产模式,让绣女农忙时回家干活,闲时来基地刺绣。公司开拓市场,绣女专心技艺,大大降低了湘绣单家独户面对市场的风险,有效地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和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双赢”。

市场之变:从等市场到找市场

艺术与市场无缝对接——苏绣浓厚的市场意识,也为湘绣树立了样板。上世纪80年代,苏绣名牌产品“小猫”、“金鱼”被大量推上国内旅游市场。因价格适宜大众消费,苏绣产业迅速红火;上世纪末,大批江浙人漂洋过海到国外闯世界,抓住江浙人的思乡情,大量思乡题材的苏绣产品也跟着走出国门,畅销海外。苏绣得以在四大刺绣中抢得先机,现年产值已达30亿元。

中国的民间工艺为世界所瞩目是不争的事实,湘绣辉煌时有70%用于出口,走国际化之路是湘绣重放光彩的必然选择。

有营销专家认为,湘绣出口连年下降,不是产品出了问题,而是“人”的原因,湘绣的经营理念没有彻底转变过来,还没有形成无缝对接市场的竞争意识,很多企业还在“等市场”,主动开拓国外市场的意识不够,一度独领风骚的湘绣,落在苏绣之后并不奇怪。

近年,湘绣从“等市场”到“找市场”,重点瞄准国外市场,打开了一片蓝蓝的天。湖南湘绣城集团,以国际市场为主,兼顾国内市场,先后在澳大利亚、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建立营销分支机构,如今该集团的湘绣日用品已达300多个类别、100多个品种,远销日、韩、美等10多个国家。短短几年,湘绣城集团异军突起,成为了新世纪擎起湘绣产业发展旗帜的旗手。

人才之变:从口传心授到订单培养

湘绣走俏,市场扩大,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绣娘”渐渐成了稀缺资源。老“绣娘”老矣,新“绣娘”青黄不接,培养湘绣接班人迫在眉睫!

然而,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湘绣,其刺绣技艺的传承一直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学艺者因缺乏系统学习,成长缓慢。而规模化的湘绣生产需要有大量绣工。“人才培养的缺失将使湘绣和湘绣产业走入困境”,这已成为湘绣业界的共识。

2006年,省湘绣研究所和湖南工艺美术职院达成意向,利用该院工艺美术教育的优势,新开“湘绣工艺与设计专业”,用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订单培养46名“绣娘”。省湘绣研究所所长周策认为,刺绣不是简单地将绘画作品用针线表现出来,而需要刺绣者对绘画作品进行深刻理解和再创造,这是一份艺术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提高绣女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对作品的美学理解,往往能使绣品增色,更富有诗情画意。经过2年学习和1年企业实践,这46名学生已全部成为省湘绣研究所的工艺美术员,其作品还多次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以前很多绣女,10年还难达到这个水平。”周策感叹。

2007年,湖南湘绣城集团与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携手,合作培养现代“绣娘”,3个班,105人,包含设计、刺绣专业。这批大学生”绣娘“,今年即将毕业上岗。

2008年9月,以湖南工艺美术职院为主体的全省26所高职院校,与以湖南湘绣城为龙头的82家企业,组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集团,再次拉开了校企大规模“零距离”对接的序幕。

湖南工艺美术职院院长助理汪泳波介绍,这种订单培养绣女的模式已得到社会的认可,许多湘绣企业纷纷与该院合作培养绣女,该专业也从当初的中职两个班,发展到中职、高职各两个班。越来越多的订单培养的“时代绣女”,已成为湘绣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不仅如此,湘绣城集团也开办了自己的培训基地,将培训纳入生产程序,边生产边学习。青竹湖绣庄每年为湘绣城集团培训“绣娘”200人。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