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应去功利化 重申报转向重管理

据统计,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已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位列全球第三。同时,国家、省、市等立体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仅非遗资源总量就达到了87万项。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呈现出“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

在12日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上,不少与会专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进入转折时期,在这样庞大的数量基础上,必须把重心从“申报”转移到“管理”上来。

文化遗产资源达到历史新高

“天气情况天天输入;噪音一个星期测一次;水池温度也是一周测一回,每回要分上、下午各测一次;厅堂内的陈设家具一周目测一次,古建筑3个月目测一次,并与基础数据进行比对……”苏州狮子林的园林管理人员潘振宇向记者描述了他的日常工作。几年下来,对这个以“假山王国”闻名的经典园林的每间房子、每件家具的长、宽、高,甚至每棵树,每朵花,他都了然于胸。

苏州园林自1997年跻身世界遗产名录,十几年来声名大振,保护手段和理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2005年,苏州建成了古典园林监测中心的各类测控一体化信息采集监测站点,并专门成立苏州文化遗产古典园林监管中心,对园林建筑、构筑物、陈设、植物、环境和安全保卫等,进行动态监测预警。

“我们已经保存了园林的基因,哪怕是遭遇毁灭性的灾害,也能够一一复原。”苏州市园林局遗产监管处处长周苏宁说。像苏州市一样,越来越多的城市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投入和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近年来,随着对保护各类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国也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但就在十几年前,情况还并非如此。

1987年,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世界遗产的申报项目,随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长城、秦始皇陵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遗产保护首次与世界接轨。

继2009年22个中国非遗项目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最新数字表明,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指导下,完成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之后,中国文化遗产资源达到了历史新高。

据统计,2006年和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了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至2009年评定并公布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初步查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共87万项。

六大转变折射保护理念迈向成熟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有自身的复杂性。我国的城市发展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才能完成的转变。相对而言,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矛盾肯定更加突出。所幸的是,尽管曾经走了不少弯路,但随着认识逐步提高,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正逐渐走上正轨。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12日在世博会主题论坛上,向与会的各国专家、学者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六个正在发生的转变:

一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素方面,从重视单一文化要素的保护,向同时重视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方向发展。

二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类型方面,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三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空间尺度方面,从重视文化遗产“点”“面”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四是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尺度方面,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的保护方向发展。

五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质方面,从重视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六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态方面,从重视“物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发生的变化关键在于保护内涵的深化。单霁翔表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强调世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前者要求“每一代人都既有分享文化遗产的权利,又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后者则表明“文化遗产保护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只有当地居民倾心地、持久地自觉守护,才能实现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

保护文化遗产还需去“功利化”

单霁翔说:“与当年相比,如今的数量的确翻了百倍、千倍。但今天,没有必要担心列入保护的文化遗产数量太多,和全球人类的共同需求相比,和我们子孙后代的需要相比,在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上,可供选择保护的文化遗产已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因此,应争分夺秒地既为当代,更为后代,把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抢救下来,列入保护之列。”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观念还需要转变。“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各地政府在申请文化遗产之前,在准备数据、材料时非常积极;一旦申请成功、完成政绩以后,便陷入了无人管理的状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苏州论坛上表示,城市面貌加速改观为人们带来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的失落、历史遗迹的消失、千城一面等诸多城市结构性和功能性的衰落等问题,从而使城市生长、文化传承、居民幸福的链条出现了明显的断裂。“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势必影响城市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尤其是要慎谈利用。对于世界遗产,国外谈得较多的是保护,不谈或者很少谈利用,而在中国的经验里,是不仅要保护,还要利用。所谓‘充分保护适度利用’,但真的要做到这一点太难了。我们仍在不断尝试。希望这次论坛所带来的成功经验、前瞻理念和研讨成果能有所帮助。”南京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竟说。(蒋芳、蔡玉高、孙丽萍)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