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道工序打造华贵景泰蓝 面临传承危机(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23日至7月2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首届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获奖珍品展”在河北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集中了老中青大师的代表人物钱美华、张同禄、钟连盛的28件获奖作品,这些展品,每件制作六十件,在石家庄每种限量发行三件,代表了当代中国景泰蓝制作的发展水平。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景泰蓝“新生代”领军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先生,请他就景泰蓝的发展现状、品鉴知识及收藏前景等问题,进行了讲解。

工艺:

108道制作工序

景泰蓝,学术正式名为“铜胎掐丝珐琅”,是我国金属工艺品中重要品种。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图案粘出相应的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

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主要工序,如果连小的工序也算上,一件制品要经过108道工序,全部经由手工而成。这种铜的珐琅器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因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名景泰蓝。现代景泰蓝已变成了一种工艺品名称,而不是颜色了。

现状:

传承面临危机

“对于景泰蓝,一直以来都有各种误解,或者以为它是瓷器的一种,或者以为来自民间。其实,景泰蓝是铜胎制器,与瓷毫不相干,且它一直是宫廷制品,而非瓷器那样既有官窑又有民窑。”在布展大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钟连盛首先理清了被很多人误读的基本概念。

作为一种传统工艺,景泰蓝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国家级景泰蓝大师仅有6位,大师们普遍担心这项令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技艺也许不久以后就会失传。“现在在一线干活的,50岁算是年轻人,40多岁的人很难找。景泰蓝技师非常辛苦,收入也低,如今没人愿意干。而且景泰蓝艺术不是一年半载可以掌握的,需要有较为深厚的艺术修养,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钟连盛说。

收藏:

仍处投资洼地

钟连盛说,因为古代景泰蓝都是宫廷专用,现在多数早就被各级博物馆收藏了,所以民间几乎没有。因此,相比拍卖市场上景泰蓝古玩一再创出的高价,当代大师的景泰蓝作品价位目前尚处于低位,正是投资良机,基本很少有收藏风险。

“现在的古玩市场真假难辨、良莠不齐,收藏风险很大,而当代大师的经典力作,主题、设计以及工艺水平较古代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而且作品真、人物真,收藏和投资都没有风险。”业界普遍认为,当代景泰蓝价位低只是因为当代大师的作品还没有形成文物,价格才一直处于低位。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景泰蓝艺术珍品,在50年100年后,同样也能成为文物,到那时就不是现在这个价格了。“事实上,当代大师的作品已经初露锋芒。张同禄大师上世纪70年代末创作的《座龙花熏》近年在国内拍卖市场拍出了1100万元的天价,是当代景泰蓝艺术品之最。”钟连盛介绍说。

品鉴:

需要“火眼金睛”

虽然景泰蓝收藏价值极高,或成收藏新宠,但当今景泰蓝市场鱼龙混杂,毫无收藏和投资价值的“景泰蓝”充斥其间。那么喜欢收藏景泰蓝的藏友如何使自己拥有“火眼金睛”呢?钟连盛给出了“五看秘诀”,帮助藏友挑选和欣赏景泰蓝。

钟连盛说,首先要“远看造型近看花”。欣赏景泰蓝物件,首先看的就是造型,看造型是否美观、大方。如果两侧的造型是成双成对的,制作时一定注意两者要对称;其次,看景泰蓝的花纹间隔是否均匀,疏密是否得当,花卉构图是否有章法,鸟兽是否活灵活现,这些都是重要标准;第三,看釉色,釉色过度是否自然,色调是否和谐,颜色是否鲜亮,层次是否错落有致;第四,看镀金色彩是否纯正,底座比例是否合理;最后看磨光,不要有道道留在上面,有砂眼的也不好。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