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口述记忆 老街巷与城隍庙里的民俗民情

济南的解放阁一带,从前是老城区护城河城墙的东南角。周围是些狭窄老街背巷,如:大湾街、小湾街、历山顶街、蕃安巷等,大大小小,不下十几条。尤其宽厚所街,早在清末民国初年就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四合院民居区。在这条长约400米的东西走向的街上,连接着数条南北方向的小街小巷:三曲巷、南马道,最有名气的是从前王爷住过的东、西小王府街。其中还有三条与仓库有关的街道,它们是:仓门楼子、洪字廒和武库街。我家曾住在宽厚所街的仓门楼子附近,从小就听老辈人讲老街巷的那些事,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据史料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中记为“宽后所街”,光绪时期《省城街巷全图》标为“宽厚所街”。且街名由来具有传奇色彩:相传此街西头的两大户人家,因扩大房基闹了矛盾,其中一户求在京为官的亲戚帮忙,岂料这位京官回复:“两家争斗为一墙,让他五尺又何妨,居邻不忘睦为主,宽厚所致持家长”。两家争端化解,并且成了街道美名。还有一说是,宽厚所街因此街西头的慈善团体“宽厚所”而得名。

仓门楼子,是因为清末民国初期,该街北首路西建有米仓,街名自然得益于米仓。从仓门楼子北口出去,连接洪字廒街。为什么街名以“洪”字开头?据考证,当时官仓是以“天地玄黄宇宙洪”为编号的,此处库房编号为“洪”字,在清代中晚期就得名“洪字廒”了。

武库街是一条南斜通向西北的小街,它南起宽厚所街,西北连接蕃安巷,街不长,约200多米。可是该街名气很大。因为民国初年,在此建有武器库,存放土炮、火药等军械,因而成为大名鼎鼎的武库街。它名气之大,还因为街上建有一座很气派的城隍庙。据史料记载,从明朝起,济南是巡抚、府、县三级治所地。对应有三座不同级别的城隍庙。督级的在东华街,府城隍庙在将军庙街,县城隍庙原来在东舍坊,1826年迁至武库街的。

孩提时代,我就知道武库街的城隍庙,有高高的围墙,青砖绿瓦,灰白色墙皮,古朴典雅的庙宇外观。拱形的石头圆门洞,一对大红漆的木质庙门格外醒目,门外一对威武的石狮把守。庙门对面是一个硕大的影壁墙,庙内一棵皂角树从墙内伸向墙外,弯弯曲曲,伸向半条街。跨进庙门的门楼里站立着4尊比真人还高的神像,有拿大刀的,有高举狼牙棒的,还有牛头、马面神塑像。气势威武,形象逼真。穿过宽敞的大院,北大殿供奉着城隍爷,只见他一副文人扮相:脸形温文有威仪,蓄长须,神色安然地坐在太师椅上,两手拱抱一支笏板。供桌前的香炉里烟雾渺渺,远近慕名而来的香客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

城隍爷的左右分别站立着文武判官。文判官右手握着“生死笔”左手持“善恶簿”;武判官手持圆锤,圆瞪双眼,一副铁面无私怒目而视的威严之感。

庙里还有东、西两座厢房,里面墙上绘有二十四孝图,我至今清晰地记得“亲尝汤药”、“扇枕温衾”和“王祥冰鱼”等宣传中华孝道的故事。小时候父亲带我进庙,常常讲解墙上的故事。庙院落很深,后边的几进院里住着道士,还有古色古香带花格棂门窗的建筑物。

老辈人讲过一段这样的往事:宽厚所街西头“金家大院”的主人是一位清末县太爷的私家住宅,房子建得高大而气派,由于他家二层楼的屋脊高出了正北面的“城隍庙”,这位县官便一天也没在此院住过。大院东邻有一条南北走向小胡同直通“城隍庙”,民间把这条小道称为“神道”,可见“城隍庙”在民间的威力之大。

解放后,此庙被改建,搬走了神像,清除了壁画,成为宽厚所街小学校址,保留着山门、大殿东庑等清代建筑风格。上世纪80年代拆除了平房盖上楼房,成为历下区教委的办公地址,2008年4月此院拆迁之前,原址挂有历下区教师进修学校校牌。

伴随着解放阁舜井街片区的拆迁工程,宽厚所街及其周边的老街巷、老式民宅已被拆除。2008年春,面对即将消失的老街巷,我重访老街坊邻居,拍下老街原貌。如今重新翻看这些照片,当年的民俗民情,跃然纸上。(张机)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名城魅力:漫步江南儒城 品读衢州的诗书气质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