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名中小学生跟非遗传人学艺

“我要先把葫芦画成粉红色,然后在上面画一只科莫多巨蜥。”“这个是一条蛇,而这个就是我给蛇造的房子。”昨天,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内,70名中小学生变身为“小小传承人”,参与到剪纸、泥塑、金陵葫芦画等非遗项目的创作中。而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让现场的非遗大师们赞不绝口,他们表示,现在孩子们并不是像许多报道中说的那样“动手能力差”,在现场的许多小朋友动手的能力都很强,甚至表示孩子们的这些创意都能给其带来灵感。

据南京市民俗馆博物副馆长沈浩透露,今年“我是小小传承人”活动已是第二届,与第一届的团体报名不同,这次报名的200多个孩子都是自己联系的。“我们这个活动是公益性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小朋友接触、认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悉,昨天有70个小朋友成为今年第一批“小小传承人”。而他们的老师不仅有市级、省级传承人,还有国家级的大师。

据金陵葫芦画大师张苗透露,葫芦画的创作需要相当的功力和时间,而孩子们利用一天的时间来学习,要想达到一定的水平肯定是不可能的。“但这是我们传承的一种方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一种家族式的父子相传,这有一定的局限;而另一种就是社会传承。像今天的活动,虽然孩子们不可能真正懂得葫芦画的创作,但起码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葫芦画,对这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样可能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会让更多的人都参与到其中。”中国结大师汤虹也表示,现在的孩子们并不是像许多报道中说的那样“动手能力差”,在现场的许多小朋友动手的能力都很强,甚至表示孩子们的这些创意都能给其带来灵感。

而孩子们也是乐在其中。王蕴龙小朋友开学就上初中了,他表示平时功课多,动手机会很少。“我喜欢画画,可是上过几次绘画班后,就不想去了。因为全班20多个孩子,我的绘画成绩排在倒数。这让我很难过。”昨天,在学习漆器雕刻的时候,他的感觉却特别好。“因为没有排名的压力,我可以自由创作。”瑞金路小学的孔德超今年12岁了,他告诉记者,在课堂上很少能接触到这些传统的艺术,顶多就是在美术课上画画或者做船模等。“葫芦画很好玩,我还想学扎风筝呢。我也听老师说过,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遗产,我们也应该了解。”

责任编辑:huiju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