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村魅力:传统村落活标本正消失 山下鲍待涅磐

淳朴的山下鲍,四周青山环抱,翠色掩目,犹如世外桃源,安谧而静幽。然而,岁月的风霜也无情地侵蚀着山下鲍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到过武义县南部山区大溪口乡山下鲍村的人,无不被眼前这座古朴的村庄所吸引。清澈的山涧、鳞次栉比的古民居、憨厚纯朴的山民……山下鲍村奇迹般地保留了已近消失的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村里巷道结构、建筑装饰、民居布局等等,都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状态。

然而,岁月的风霜也无情地侵蚀着山下鲍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因自然破坏和人为因素等,山下鲍村里古建筑、古风貌等许多宝贵的历史留存正在或即将消失……

梁思成眼中的完美山居

1934年10月,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来到武义宣平,专程考察陶村延福寺。为了对延福寺进行测量制图,两人在寺旁住了数天。梁思成在后来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中,编发了一张浙赣山区民居代表的图片,文字注明为“浙江宣平武义山中民居”。经多方验证比对,这幅图正是大溪口乡山下鲍村。

山下鲍曾经是个富庶之地。因原有几户鲍姓居住,故称山下鲍。一条溪涧从半山腰贯穿村落而下,像一条串珍珠的细绳,串起全村古民居,因而村里多数民居皆依山傍水。

据山下鲍《双溪涂氏宗谱》载,清雍正年间,涂氏先祖涂国文从福建长汀来双溪水卜弄村,与山下鲍村梁姓女子相识并入赘为婿,先居水卜弄村,后迁居山下鲍,以种靛青等为业,繁衍成族。清中期时靠种植和经营桐籽、靛青、菜籽油、木材等致富,并买田收租,田产达宣平、丽水等地。村里的涂兴东老人常听长辈讲,清代山下鲍繁荣时期,每逢年末,各地前来交租的佃户常常排起长队,绵延数里地。村里南货、药材、肉铺等商铺生意兴隆,人声鼎沸。

武义县博物馆副馆长鲍仕才介绍,山下鲍村现存各种历史建筑31处,其中清代28处,民国3处。以民居为主,兼有祠堂、桥梁、庙宇、店铺、墓葬、古井等,并保存有清代时生产染料的靛青塘,多数房子已有近300年历史。

民居大都底部以鹅卵石砌置,再筑以泥墙,覆以黑瓦。院落里的正屋往往配上马头墙,一为防火,二是表达“五岳朝天,四水归堂”。民居建筑以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多。建筑一般为两层,底层居住,上层堆放粮食、生产工具及杂物。正屋和厢房的前檐均设有用牛腿承托的下檐作为通廊,或在廊子的檐柱外侧加施牛腿托下檐。不仅丰富了建筑外檐立面,对减少夏季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袭也有很好的作用,构建形式和手法,正是武义南部山区典型之作。

山下鲍村历史建筑规模普遍不大,但注重装饰。在梁、枋、楣等显眼处雕有人物、花草、瑞禽、祥兽等,门窗雕刻极为精美。院墙檐下普遍绘有壁画,题材广泛,表现手法生动活泼。许多民居的门额上往往题着“以思乃身”、“和由甘受”、“耕读传家”等壁画和题字,反映出族人的审美取向。

建于清嘉庆六年的涂氏宗祠,至今已有208年历史。宗祠门楼为重檐歇山式,斗拱梁架,通体彩绘。涂氏大厅是村中规模最大的民居建筑,建于乾隆六年。大厅天井全用石板铺就,雕梁画栋,木雕砖雕,牛腿雕刻细腻传神,堪称精品。村民说,曾有外地客人看中大厅里的两根雕梁,愿出数十万元买走,被村人婉言拒绝。建于民国的金溪桥,为村民用鹅卵石单拱而成。即连接溪涧两岸,也为村民休憩佳所。

山下鲍村虽然藏在山中,其美名却已渐传渐远。这几年,隔三差五总能吸引一拨拨游客前来采风。前不久,中国美院教师蒋伟华慕名带学生前往观光写生。一进入村子,师生们被山下鲍的古朴迷住了。蒋伟华说,到过无数古村落,最打动他的便是眼前的山下鲍。这里幢幢依山傍水而建的民居,村民原生态的言行举止,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居图。

正在遭受岁月侵蚀

“山下鲍村就像一位暮年老人,亟需大家的精心呵护”,山下鲍村党支部书记涂立荣忧虑地说,山下鲍村受到各方关注后,村民也逐渐认识到遍村都是宝,但现在村里民居的保护状况令人堪忧。

山下鲍地处离县城65公里的偏僻山区,山高路远,不便的交通使古村得以较好留存。但也使得当地的经济非常落后,村民对于古村落、古建筑的价值也缺乏认识,因而建筑构件受侵蚀、盗窃、低价出售、腐烂等直接或间接破坏较为严重。

山下鲍村原登记人口600余人,近些年,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居住人口逐渐稀少,现只剩200余人。村中许多民居由于无人居住,坍塌严重。有的民居杂草丛生,破败不堪。许多古木构件被黄蜂筑巢,啄得千疮百孔,村民束手无策。涂氏大厅里一根雕刻精美的雕梁,因常年遭雨侵蚀,已有部分腐烂。

“我们祖上曾经十分风光,给后代留下了这么多宝贝,我们打心底感到自豪”,村里的老人们感叹地说,现在这些宝贝正在渐渐消亡,大家看着十分痛心、无奈。老人们说,前些年,一些外地人上门收购古玩古物。一件旧的东西卖到几百几千元,当时,不少村民都动了心,卖了一些古物。近几年,大家认识到古建筑的价值后,已不愿再卖,不料贼又半夜上门。涂氏宗祠、涂氏大厅等古建筑里,一些价值很高的建筑构件相继被盗。

现代文明对古村的杀伤力也不小,涂立荣说,这几年村民袋里有钱后,纷纷想盖新房。由于村中建筑用地有限,有些村民在原来老房地基上盖起与古村极不协调的新房,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村风貌。山下鲍村原有鹅卵石之村的美誉,村里道路全用鹅卵石铺成,独具风格。前些年,看别的村纷纷修筑水泥路,山下鲍不少村民也要求在村里修水泥路。原来鹅卵石铺就的河堤道路,最终浇成了水泥路。

岁月沧桑,山下鲍一带曾经极为风行的婺剧木偶戏,代代相传如今却后继乏人。只剩下涂立平等为数不多的农民艺人在延缓婺剧木偶戏那最后的一丝余温。涂立平说,这些年总想招个徒弟传承衣钵,可就是没人肯学。

古村落期待新生

2008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挂钩扶贫山下鲍村,金职院派出相关专业教师对山下鲍开展了深入研究,编写了《武义山下鲍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帮助山下鲍设计了详尽的乡村度假游项目建设方案。

得到这本报告书后,山下鲍人如获至宝。涂立荣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央视4套曾报道了山下鲍。节目播出后,一宁波老板欲前来投资开发,后来因迁移居民费用过高而放弃。现在有了这本大学教授们帮助设计的报告书后,古村保护、开发就有了方向。

据专家介绍,乡村度假追求的是个性和原生态的体验,与古村落、溪流、居民、文化等这些因素组合后,形成的体验将是完整而有深度的。根据山下鲍现有资源和条件,适宜把山下鲍开发成为一个以山村度假、古村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和宗族寻根为主要功能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据了解,大溪口乡对山下鲍的保护开发极为重视。他们打算借大溪口乡入选省级生态乡之际,整合山下鲍古村落资源,积极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向同在武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郭洞、俞源看齐。

责任编辑:huiju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