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齐聚孔子故里 研讨京杭大运河大遗址保护

今日上午,来自全国水利界和文物界的30多位知名专家齐聚孔子故里山东济宁,共同研讨“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这一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记者从此间参加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的保护的国家文物局官员了解到,中国到2013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运河申遗保护文本。专家呼吁能否再现2500年前古运河的全线通航,是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关键,而恢复宋代南旺分水枢纽则成当务之急。

京杭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位于山东省汶上县西南部南旺镇境内,是大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脏工程”。该工程始建于1411年,利用大汶河水,在京杭大运河的水脊区段形成相对充足且自动调节的水源,保证了京沪大运河明清两代的通航。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工程被学术界成为古代的“都江堰”。

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办城市济宁拟在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作系列保护“文章”:拟规划建设遗址公园,整治保护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开辟沿河道环形游览路线,调水入运,展示运河枢纽工程,再现分水壮观场面。

同时,计划实施考古遗址保护。复原建设一面仿古建筑群,其内部在充分展示原有建筑遗址的基础上,采用钢架玻璃结构,实现考古遗址保护。

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会长靳怀瑃建议规划建设运河博物馆。以运河分水为主题,集收藏、研究、展览、展示于一体。将通过沙盘、多媒体、三维动画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融合运河历史文化,将大运河及枢纽工程的昔日风貌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张廷皓认为,大运河是一个活着的遗产,它能活着,能把最初始的功能到现在都保持下来,这个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同时应该尊重活着的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在变,且还在发挥作用。运河自身的变化和它技术的提高,本身就是遗产运河的特征,去把握这种特征,要不然就不是活着的遗产了。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途经8个省、直辖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有流动的“中国遗产”之称。(孔凡元)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