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野生稻申国保 揭示原始先民稻作文化历史

茶陵野生稻申报“国保”

可揭示我国原始先民稻作文化历史

在株洲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名单中,茶陵独岭坳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前的古栽培稻遗存及其与湖里野生稻之间的渊源关系,揭示了从本地野生稻驯化为人工稻的“当地独立起源的一种类型”,这两者共同揭示了中国水稻起源的一个新类型。省文物专家表示,独岭坳遗址和湖里野生稻科技园无疑在中国农业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因此株洲拟将两者进行申报。

湿地成野生稻 “基因库”

据了解,独岭坳遗址是湘江中上游地区迄今为止发掘的保存最好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位于茶陵县界首镇。

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和株洲市文物局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遗迹和遗物,包括新石器时代大塘文化(距今6000~7000年)、堆子岭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和夏商时期三种不同的文化遗存。其中,大塘文化时期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碳化稻谷,经鉴定为距今约7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与茶陵湖里湿地现存野生稻具有基因上的传承关系。

湖里野生稻“基因库”位于茶陵县严塘镇艾里村的“湖里湿地”内,是目前我国已知的唯一保存完整的野生稻湿地,湿地四周是低矮的山丘,中部是大面积常年积水沼泽,四周山体海拔在250~300米之间,沼泽地海拔约150米,面积21.86公顷。1979年被茶陵县农业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发现。30年来,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此地进行了系统的科学考察论证,发现湖里湿地的野生植物有60多种,其中有著名的国家级保护植物普遍野生稻。

兼具两者优势较罕见

“既出土了古栽培稻,同时又在本区域内现在仍生长着普通野生稻,古栽培稻与现存野生稻两者兼具的优势在全国绝无仅有。”株洲文物局的专家表示,对这两者的研究,揭示了我国原始先民从本土野生稻,经驯化转为人工栽培稻的稻作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可以说是用铁的事实证明了中国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而不是舶来品,因此,独岭坳遗址和湖里野生稻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记者 张水湘)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