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成功生活落寞 被遗忘的剪纸艺术家王老赏

2010年是河北蔚县剪纸艺术大师王老赏诞辰120周年。早在上世纪50年代,王老赏即在中国文化界名满天下。阿英说“王老赏是蔚县一带最有名的窗花艺人”;陈叔亮说王老赏的窗花“精彩”;艾青对王老赏的作品“爱如拱璧”;张道一说“王老赏在全国不说第一也是排在前列的”;冯骥才说“王老赏是较早地登堂入室的一位民间艺人”,他的作品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着迷”……

毫无疑问,王老赏不仅是蔚县的、河北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

然而,长期以来,真实的王老赏多半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之中,包括他的艺术和他的俗世生活。

王老赏(1890—1951),河北省蔚县南张庄人,本名王清,“王老赏”是他的名号。蔚县传统剪纸的表现形式是窗花,迄今已有约200年历史,王老赏即生活在这一由草创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他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点染窗花,十二三岁学习刻制窗花,到20岁左右已成为一名出色的窗花艺人。

王老赏的窗花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刺绣花样、单色窗花、彩色花卉窗花、戏曲人物窗花等,其中最能体现他艺术成就的是戏曲人物窗花。他不单创作,还常常对当时流传的戏曲人物窗花进行修改和创新,留下了近千幅戏曲人物剪纸作品。

王老赏的剪纸风格出现之后,曾在中国文化界腾起一片惊呼:王老赏的剪纸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剪纸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它何以独独发生在蔚县?对此,人们做过多种揣测。有人认为这是蔚县本地原生态剪纸自然传承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继承和吸收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等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还有人说它由皮影脱胎而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实,以王老赏剪纸所代表的蔚县剪纸风格的出现,既不是本地原生态剪纸的承袭和发展,也不是对外地相关艺术的吸收和非驴非马的改造,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剪纸艺术嬗变和创造。王老赏对原有剪纸的造型体系、刀法语言体系都做了创造性的改革,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色彩语言体系,并把刀法语言体系和色彩语言体系有机地加以结合,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剪纸语言体系。这一点,在中国剪纸史上绝无仅有。

王老赏的剪纸艺术是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期,即手工作坊文明的时代产生的,因而带有手工作坊的明显特点。他在工具的改革上,最成功的是把先前使用的刻刀改良成了一种雕镂功能超强的工具。一般用手撕纸的艺人,每次大抵只能撕一张;用剪刀剪制作品的艺人,一次顶多能剪四五张(层);而王老赏发明的刻刀,却能毫不费力地一次雕刻三四十张(层)乃至五六十张(层)。自我制作刀具的技艺,是蔚县剪纸艺人的看家本领,这正是从王老赏那一代艺人流传下来的一个传统。因为这种刀具是自制自用,无处可买,甚至使用他人的刀具也不服手,因此也便为这种技艺蒙上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但“神刀”虽带来了方便的复制功能,却也有负面效应:一是使剪纸价格更加便宜,利于消费者,却不利于创作者;二是使假冒侵权变得更加容易,带来了知识产权的维护问题。不过,毛病出在社会机制上,非老赏之过也。

王老赏剪纸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色系。彩色剪纸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都必须处理好由刀(剪)法语言所形成的空实阴阳(黑白)对比(单纯阴阳对比)与由色彩语言所形成的色彩阴阳对比(复合阴阳对比)二者关系的协调,否则,就会变成“乱弹琴”。王老赏是能够把二者处理得神奇妙绝、水乳交融的高手。他未曾染色的“白胎”剪纸就很有艺术趣味;一经点染之后,就更具风情万种。他的作品,艳而不媚,妖而不冶,“鲜明而不刺激,绚烂而又雅致,象征着中和的性格。”(阿英)总之,王老赏并没有沿用传统单色剪铰剪纸的造型语言,而是创造了一套新的刀刻剪纸造型语言体系。因为刀刻之后又加以点染,遂在刀法语言体系之外又创造了一套色彩语言体系,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为世间增添了一门新的剪纸艺术。

虽然王老赏在剪纸上拥有很大成就,在生活上却是落寞的。

王老赏一生贫困、坎坷,其祖父、父亲和两个弟弟都去世较早,他虽有一子一女,且儿子王守业也是著名剪纸艺人,但可惜英年早逝。王老赏现已无存世子嗣,与他有血亲关系的,只有一个外孙女健在。王老赏的外貌普通,中等个儿,窄瘦脸儿,花白胡子,白白净净,像个秀才。他虽是剪纸艺术家,但一生未脱离农业。由于家贫,他常常头戴一顶白毡帽,身穿草灰色大襟袄,贴身内衣是“腰子”,下身是传统大裆裤,脚蹬一双白毛毡鞋——这也是当地最普通农人的打扮。他的装束唯一与其他农人的不同之处,大概就是他大襟袄的右上扣襻上,拴着一条短绳儿,绳儿上吊着小胡梳子、掏耳朵勺儿什么的。老赏爱看戏、看闲书。

王老赏的后半生遇上军阀割据的战乱年代,晚年患上严重的哮喘病,耳朵也聋得几乎听不见了,生活很窘迫,常常带病做窗花,以等到年节时拿到县城集上去卖,聊作补给。1950年秋天,王老赏想做窗花但没钱买纸,就向本院的老冠婆告借。老冠婆手里没现钱,就借给老赏一口袋豆子,他拿去粜了换纸。王老赏对老冠婆说:“等我卖了窗花就还你的钱——还你大洋!”可哪里知道,入冬后他的病日渐沉重,最终一病不起。到第二年春天,竟病故于晚年居住的小院里。

因为家贫,王老赏死后没钱买寿衣,入殓时穿的也只是往常的衣裳。他虽生前照过一些相片,但都遗失了。于是佟坡作于1950年即他去世前一年的头像画,便成为他留给世间的唯一影像。(张怀远)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关于民间游戏的生活记忆 撅杏核的济南小么子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