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柱民俗文化精绝背后显隐忧 亟待传承开发

■彭国威 姜诚意/文
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啷扯……7月28日,中国•石柱第二届土家民俗文化节暨黄水林海消夏节在重庆黄水镇开幕。“啰儿调”演唱、“哭嫁”等传统土家民俗文化竞相亮相,吸引了不少游客眼球。
在未来一个月的时间里,围绕“风情土家、清爽黄水、五彩石柱”的主题,石柱将陆续推出土家民俗才艺表演、民族服饰展演暨摆手舞大赛等14项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向嘉宾和广大游客充分展示土家民俗文化精华,推介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记者在石柱采访时发现,这里的民俗绝技因为后继少人和保护乏力,现状并非乐观。
“啰儿调”和“哭嫁”征服游客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重庆武陵山脉与长江交汇地带。
这里的“啰儿调”旋律简洁,歌词句式大多为七字句,可即兴填词,现场发挥,酣畅淋漓地表达歌者的真情实感。其音韵淳朴而浓郁,特别是“啰儿调”中大量地运用“啰儿”、“啰儿啰”、“啰”等习惯性方言衬词,使曲子音调与当地土家族方言的四声声调紧密结合,率真地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豁达、睿智、幽默的性格,从而形成独特的民俗韵味。
从蜚声海内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到《小情郎》、《怀胎歌》等,游客在节日各个活动场所几乎都能听闻土家歌手高亢的“啰儿调”唱腔,让人是如痴如醉。
在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记者还看到了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哭嫁》表演,讲述了一个出嫁女在离开父母之前的依依不舍,声声断肠的哭诉让人潸然泪下。“第一次看到和了解到这样的出嫁风俗,让人很震撼!”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拭着泪告诉记者,希望这种文化能广泛得以传播。
传奇特色民俗文化难掩尴尬局面
在石柱听到《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时,来自重庆的一个游客告诉记者,既震惊又遗憾。
“根本没有想到这首歌就出自石柱。”这位游客道,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出现这样的尴尬,和石柱的宣传、打造意识薄弱不无关系。“他们没有把这里的‘啰儿调’孵化成一个品牌,真是太可惜了!”
他同时以开幕式的一个舞蹈《秦良玉》为例子说,这个发生在石柱的一个巾帼英雄人物典型文化,同样没有开发好。“我想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曾发生在这里。”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诸如“啰儿调”这样的石柱民俗文化,全县现在只有大约几十人能唱了,而且这些歌手年事已高,因为传承者越来越少,正面临后继人才“断链”,文化濒临灭绝的危险。
《哭嫁歌》的现状同样不容乐观。据了解,在土家族,以前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都要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可而今,这种民俗只流于表演,除了“哭父母”外,类似当初“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辞祖宗”等话题,已经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依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