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区 重现青阳古景(图)

  海峡都市报7月28日讯(本网记者 林淑芳 文/图) 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后塘老街,品尝土笋冻等特色小吃,欣赏闽南红砖厝、番仔楼,逛累了坐下来听一出南音……这生活,很惬意吧!昨日,晋江梅岭组团改建工程指挥部举行民俗文化区保护与更新详细规划中期成果汇报会,规划设计单位提出,民俗文化区将打造成闽南文化新街口,并将在里面重现青阳古八景中的四景。
老青阳人都认识后塘街,这条串起蔡氏、庄氏宗祠的石头街不过2米宽,位于梅岭街道桂山社区,曾是老青阳最繁华的地方,路边遍布低矮的红砖厝。设计单位提出,在此规划文化区的核心展示区,沿后塘街设有宗祠、高甲戏台、南音社、建筑艺术博物馆、私人博物馆等,集中展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规划还提出“显山现水连祠”的核心,“显山”即重塑青阳山在晋江城市及晋江人心中的城市原点意义;“现水”则在利用原有水系的基础上,开挖2万多立方米的水塘;“连祠”即改造现有蔡氏、庄氏宗祠间的运动场,形成背靠青阳山的戏台广场,在传承高甲戏、南音等戏曲文化的同时,联系两个宗祠。

  民俗文化区的一大亮点便是重现青阳古八景中的四景。关于古八景,历史上有多个版本,本次规划设计单位沿用的是《青阳志》的版本。八景分别为山林华表、佳仙古洞、青阳苍翠、陈坊磅礴、斗坛灵瑞、石鼓喧声、樟井圣泉、管路挑花,均为青阳城内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雕塑等。

  而重现的四景分别为青阳苍翠(青阳山)、石鼓喧声(石鼓峰位于青阳之北,山上架有长圆形的石,叩之发出叮咚鼓音)、桃花叠浪(位于桂山后塘郊外坑桥亭侧小涧,每逢初春,两岸桃花争艳,掉落的花瓣于坑桥下旋流中呈现桃花状)、雁塔地灵(雁塔地位于青梅岭麓之后崎,有一座祖宅即塔房小宗,旁立石塔,前有一株大榕树,在秋冬之交,群雁飞经此地,必定绕此屋环翔一圈)。

  设计单位提出,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同时辅以人工手段,比如开挖水塘、兴建石塔等,尽量还原这些优美的景观。

  民俗文化区内保留许多明、清、民国等传统风貌的建筑,占片区的60%。对此,与会人员均提出,必须尽量保护该片区文化的原生态,保留原汁原味的本地特色。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开发满族民俗文化 服务江城经济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