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民俗选择性继承 民俗开发如何辨风正俗
7月23日,伴随着“嘭嘭”的礼炮声,第二届关东民俗文化节在沈阳棋盘山拉开大幕。关东特有的民俗婚庆以艺术再现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满族皇家婚庆巡游、满族婚庆仪式、公主出嫁等精彩节目在关东影视城内相继上演。
精彩的关东民俗再现为参观者带来了奇特的视觉经验:当你走在古香古色的街道,看到旗幡飘扬的面馆和粮店,身边穿梭着身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的接待人员,耳畔是小贩的声声吆喝,特别是当你迈入青砖灰瓦的老式院落,看到东北老太太正悠闲地叼着大烟袋,小宝宝在悠悠车内香甜入梦……此情此景,让人有种时光倒流的恍惚之感。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必然使生活在该地域内的人们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人群的性格特征。到底是怎样的传统民俗在影响着东北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哪些关东民俗已为时代的洪流所湮没,又有哪些民俗得以传承?我们应怎样将优良的民俗发扬光大?
那些关东老民俗
自明代修建起山海关后,此关将东北和华北分开,山海关以东便被泛称为关东。“关东”这一特指东北地区的概念,虽然发端于明初建成山海关之后,但却盛行于清代。清末民国以后,随着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大批移民进入东北,“关东”之称谓更广泛被使用于民间。
长久以来,关东地区的群众受着特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环境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因特别的气候及生态条件,东北自古就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大型地域单元。谈起关东地区的民俗,就不能不说到 “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十七八姑娘叼着大烟袋,你说怪不怪?
“三大怪”反映的是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一部分东北民俗。
“窗户纸糊在外”其实是气候条件使然。东北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如将窗户纸贴在格子窗里侧,根本承受不住漫漫寒风的侵袭,贴在窗外,就会增大受力面积,承受力也随之加大,又可保护木窗棂少受雨雪腐蚀与风吹日晒,从而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养活孩子吊起来”同样是一举多得的好招法。旧时在东北乡村,有时会发生孩子被狼叼走的事情,于是人们想出办法,把船形的小篮系在房梁上、吊在半空中,然后将幼儿置于其中,这样做一来野兽无法接近;二来小篮悠起来后,孩子会很快入睡;三来母亲也可以安心地去从事其他劳动。
“十七八姑娘叼烟袋”其实也是现实环境促成的。东北有天然的森林资源,茂密的林海常常把民居地划分成若干个小村落,加之水草丰茂,易滋生蚊虫、小咬,野兽虫蛇也频繁光顾这些人居之地。但野兽怕光,虫蛇怕烟熏,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东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很多人都养成了吸烟的习惯。另外,过去东北人吸的是长杆烟袋,姑娘家给长辈敬烟时,往往自己点上火后要“叭嗒”几口,确保烟袋点燃,然后再递给长者,这体现的也是一种敬老习俗,久而久之,“大姑娘叼烟袋”也就见怪不怪了。
“东北三大怪”之后还有人总结出了“关东十八怪”,这些“怪”涉及到地理、文艺、语言、心理等许多领域,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所反映。如“不吃鲜菜吃酸菜,嘎拉哈姑娘爱,南北大炕对脑袋”等等。
在关东影视城内,看到情景展示区内的火炕,一位年过八旬的观者感慨地说:“我家以前也有这么个火炕,一年四季睡在炕上,特别舒服、解乏。 ”
火炕作为必需的取暖设备,在古代东北,无论贫富贵贱者皆视之为宝,从金太祖阿骨打的居所到清王朝的皇宫内无不设有火炕。
如今,现代生活在带给我们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在悄然抹杀一些原本关东地区所特有的风土人情。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很多“怪”早已销声匿迹,现在只能到书本里寻找了。
有选择性地继承民俗
从古至今,一些民俗因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消失,但也有一些民俗与时俱进,几经变化改进后广为流传。
其实,关东民俗在民国年间即已发生明显变化,当时的《奉天通志》曾有这样的评述:“近代的风尚,日异月新……”
“移风易俗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的必然。”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民俗文化专家齐守成认为,“比如,现在人们大都住进了楼房,有了统一的取暖设施,火盆就没有了存在的空间,从前关东‘火盆上炕烤老太’的景象就自然消失不见了。 ”
在今天看来,那些粗俗、落后民俗的消失不会让人惋惜,但是看到一些健康的民俗,特别是优良精致的民俗文化面临没落境地时,就不能不使人感到痛惜与无奈。
民俗是在大众社会实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对于它的更新或者消失,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当前,需要提醒和呼吁的是,大家如何一起努力来让那些精致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以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这需要有关部门积极进行正确的引导,做好‘辨风正俗’工作。 ”齐守成说。
比如,地方戏奉天落子以女旦为主,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高亢,代表了当年辽沈地区的文化形象,全盛时曾比京剧还火,这一民俗文化就应该为后代大众所认知和了解。记者欣喜地得知,现今奉天落子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上月初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对传统的老民俗应选择性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好的留下,而落后的民俗文化只能任凭历史的车轮把它抛在身后。
“原汁原味”才更有吸引力
“辨风正俗”是为了让优良的民俗得以传承下来,那么,那些优良的民俗又如何促其发扬光大呢?
如今,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群所重视。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地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让游客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和魅力;上海、重庆、青岛等地也根据自身的民俗特色,纷纷打造民俗文化特色街;而沈阳在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上,也已展开了行动,打造“东北民俗特色街”的计划已经出台,力争让百年老北市重新焕发青春。
此外,民俗文化也被更多地引进了文化文艺作品的创作,进入了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很多人开始认识到在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必须注重“原汁原味”这个原则。
“原汁原味”是吸引大众了解当地民俗的关键。对于这一点,齐守成感触颇深,他讲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讲述中显出了惋惜,同时还有深深的无奈。
齐守成说,去年有两位来自俄罗斯的朋友到沈阳作客,向他提出要体验有东北特色的饮食,最好品尝一下满族八大碗。然而,令齐守成老人遗憾的是,他问遍也寻遍了沈阳城,到底没能找到原汁原味的满族八大碗……
□本报记者/王敏娜
责任编辑:依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