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太平鼓等北京非遗将被数十所中小学认领传承

  京剧、昆曲、曲艺、太平鼓,这些富有北京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学年将被数十所中小学认领传承。昨天,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在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主题演讲中透露,本市将首次在中小学中确定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普及传统文化艺术。

  今年6月底,教育部就曾要求各地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计划首批在全国确定500所传承校,每个省15所左右。这项工作的“北京版”即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新学年将启动申报,预计首批确定数十所。市教委将根据文化氛围、艺术教育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特点确定“非遗”校。

  本市将充分依托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艺术演出院团、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等艺术资源,设立京剧、昆曲、曲艺、舞蹈、太平鼓等“非遗”校。“形式有些类似体育传统校,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都将围绕确定的‘非遗’项目进行。”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说。

  此外,本市还将为这些学校引入国外的“非遗”项目,使中小学生在传承本民族文化遗产时,也不排斥世界其他多元文化。(记者刘昊)

  相关新闻

  音乐教育将延至幼儿园

  记者昨天从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获悉,本市计划将音乐教育延伸至学前阶段,加强对幼儿园师资培养的同时,注重对音乐教育方法的开发和音乐师资的培养。

  目前本市每年政府投入到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经费达到6000万,今后还将提高,不仅将帮助幼儿园、中小学配齐音乐教学设施,还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本市还将把艺术教育延伸至学前,对三至六岁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教育。未来五年内,本市将打造一所高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范学校,采取三年中职加两年高职的学制,培养6000名高水平的学前师资。

  京剧进课堂试点校增至百所

  新学年,“京剧进课堂”试点校将从现在的22所增至百所,中小学各占一半。

  自2008年开始,本市22所中小学成为全国首批“京剧进课堂”试点校,本市还研发出全国第一套中小学京剧教材,使京剧成为了本市的地方课程。“今年要让京剧成为更多学校的课程。”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说。

  “京剧进课堂”将走进除音乐课外的其他课堂。例如美术课上讲授京剧的脸谱和服饰知识,历史课上讲解唱段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唱词和韵脚等知识可在语文课中涉猎。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强调,“非遗”传承校、京剧进课堂等将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将做好对各种艺术教育的整合,不加课时。

  市教委一项关于本市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情况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很多人不仅很少观看京剧、曲艺等传统艺术演出,甚至有人不知相声为何物,更认不出胡琴、板胡等传统乐器。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广东丹霞山今后票价或调整 或对本地人给予优惠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