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因缺乏资金退出”申遗“行列 网友赞赏

  8月17日《中国经济周刊》刊发的一则甘肃张掖因缺乏资金退出“申遗”行列的消息激起了网友的热议。与专家深表遗憾的心情大不一样的是,众多网友则对此大加赞赏。

  张掖错失这次机会,固然失去了一次成规模开发保护的机会,但未尝不是一桩好事,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从现实来看,很多成功“申遗”的后续保护并不太好:“三江并流”建大坝问题,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丽江古城、西藏布达拉宫被要求整顿……毋庸讳言,各地政府热衷于“申遗”,名为保护,实质是借开发提高景区收入,促进GDP增长。如此说来,让原址原貌的张掖丹霞地貌保留在那儿,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保护。

  其二,“申遗”成功并不能保证一定能促进GDP增长。前不久媒体曝光的平遥古城深陷“公务接待”之困,一年最多公务接待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元,以至不能不靠再次提高门票价格来维持现状。

  其三,从各地“申遗”欠下的巨额债务看,张掖退出“申遗”十分明智。以湖南崀山为例,此次虽然“申遗”成功,但其所在的新宁县承担的4.5亿元“申遗”费用,对于这个年财政收入在2008年才刚刚突破2亿元的小县城而言,意味着欠下了一笔巨额债务。

  因此,与其背一屁股债去“申遗”,获得一块“金字招牌”,还不如将有限的资金实实在在用到改善民生上,等以后财力允许了再去发展旅游经济也不迟,反正那536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仍在,发财机会有的是。这不是观念落后与否的问题,实乃为官者的执政理性使然,张掖市的领导没必要为此感到遗憾。

  浙江 王学进 媒体人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重庆酉阳土家摆手舞文化节10月开幕 拟申遗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