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原生态民间艺术 400年福安说书重回市民生活

一张椅子、一把摇扇、一块铜钹,一人站于舞台中央,醒木惊鸣,万籁俱静。台上之人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唱腔轻巧新颖,台词雅俗共赏,节拍忽急忽缓,音调或高或低,嬉笑怒骂间分明生旦净末丑,谈古论今中褒贬忠奸。台下众宾倾心聆听,身临其境,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惩恶扬善、声张正义,沙场点兵、问鼎中原……

走进福建福安阳头广场,记者领略了福安说书的精彩。

入夏以来,每当夜幕降临,数百位听众把福安阳头广场围得满满当当。说书,这一根植在福安大地的民间艺术,经过一段沉寂之后,又在小小的中心广场回到了市民的生活当中。

“很久没有听到这么原生态的福安评书,希望这样的民间艺术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弘扬。”在福安阳头广场的说书现场,听得有滋有味的王阿姨说。

福安说书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大量的北方说书人迁徙福安,本地人择师而从,并以福安方言逐渐自成一派。福安说书用的是本地方言,除自身强烈感染力之外,内容迎合群众疾恶如仇、追求真善美的心理,贴近民众生活,也在打板、唱腔、动作、口技等细节方面非常讲究。

谈起说书这一行业的兴衰,从事说书行业30余年、如今年近花甲的说书人吴作瑞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福安说书行业还非常火红,当时从业艺人达三四十人之多,说书是一种谋生的行当。那时,他农忙时种田,农闲时走乡串镇说书演出,所到之处,观者如云,经常个把月都不能回家一趟。

吴作瑞表示,当时大家没有其它文化生活,辛苦劳作之余,每逢节日或村里有娶媳妇、盖新房、生儿子等喜事,村组或者办喜事的人家就会请来说书先生说几场,热闹热闹,增添一下喜庆气氛。

如今,盛极一时的说书行当,在电视、网络、KTV等的冲击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曾经的说书人老的老,转行的转行。历经百年兴盛,说书现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作为说书的民间艺人,吴作瑞表示,希望政府能出台系列政策,鼓励优秀民间艺人做好传承工作,保护古老艺术精髓,拯救百年民间艺术。

可喜的是,当地民间有识之士杨光星不忍百年艺术就此消亡,搜集、整理说书录音磁带500多片、说书的讲本50多册,希望能保留这一民间艺术,为后人留下余韵。

在阳头广场,看到台上说书人巧舌如簧、滔滔不绝,台下听客浑然忘我、如痴如醉;醒木一拍,台上曲终人已去,台下座客醉沉沉……这一幕让人对说书的生命力有了真切的感受,对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承有了更多的期待。(李松 吕巧琴 周邦在)

责任编辑:l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