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中喊山歌 唱着薅草锣鼓的山歌世家(图)

王爱民、王爱华兄弟

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李家槽村,蜿蜒的山路上总能听到忽远忽近的山歌声。这里地处山坳之中,人烟稀少,方圆两公里内看不到人影,于是站在不同山头以山歌对答就成为人们互相联系的一种方式。

王家是村里有名的山歌世家,父亲王纯成以及王爱民、王爱华兄弟都有着粗犷豪放的嗓音,深受大家喜爱。王纯成是村里有名的山歌王,“出门一声喊,进门一声汪”便是他留给乡亲们最深刻的印象。年轻时家里穷,总要干活到深夜,有时为驱赶困意,他会与大伙儿边劳动边唱歌,久而久之,对山歌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那时,村里的一些大户人家在农忙季节常常要雇一些劳力,同时要请上四五个嗓子好的人在田头敲锣、打鼓、唱歌,之后便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田间艺术——薅草锣鼓。王爱民说:“父亲当时学山歌是为了挣工分。以前村里的人一起薅草(用锄头给地里的庄稼除草)时,一天的工分是两分,打薅草锣鼓一天就能挣到双倍工分,父亲便拜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钟祖槐为师学唱山歌。父亲说,喊上几句山歌浑身都舒服,干活都比别人快一倍,每天一唱起歌来,吃不愁,穿不愁,什么烦恼的事都忘了。”受父亲影响,王爱民兄弟俩自小就能像模像样地哼山歌了。

据王爱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放学后,离家门口还隔着几道山梁就会放开喉咙喊山歌,正在田里忙碌的父母听见声音就知道孩子们要回来了,该回去做饭了。有时候,父亲也会和他们对上几句。在几个兄弟当中,父亲最看好的是王爱民。他的声腔能高出正常人八度音,嗓音条件得天独厚。他从小学习成绩也不错,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中学,但读到高二时,因家里困难只得辍学。那时,父亲王纯成的名头已经叫得很响了,很多人都来他们家学打锣鼓、唱山歌,王爱民闲着没事也会跟着喊上几嗓子,时间一长,他也加入了父亲的团队。

十七八岁时,王爱民便随父亲四处“云游”。村里谁家办红白喜事,都要请人去唱歌,父子二人常常应邀齐上阵。慢慢地,父亲能唱的歌,王爱民都会唱了,有的唱得比父亲还好。“唱多了,感觉只要想唱什么音,都能唱得出来,而且一口气可以唱很长时间,拖蛮高的音。”

王爱华从小也非常喜欢文艺,但他没有像父兄一样成为民间艺人。13岁时,王爱华考进了县歌舞团,又被送到武汉音乐学院学了两年舞蹈。之后,他开始自学小提琴、扬琴、竹笛、架子鼓等乐器。1998年,王爱华进入葛洲坝集团下属的三峡艺术团工作,在乐队里担任架子鼓手。虽然他没有正式跟父亲学过山歌,但家庭环境加上一副遗传的好嗓子,让王爱华对唱山歌很有感觉。

王爱民的儿子王浩宇今年13岁,在父辈的熏陶下,如今也能唱上十几首山歌,几年前还跟随爷爷王纯成在北京登台演出。王爱民对儿子继承山歌的事并不强求,他说:“这还要看他自己的兴趣,目前最要紧的是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这是创新、发展长阳山歌的基础。”

2004年8月,在三峡车溪风景区打工的王纯成、王爱民父子二人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获得歌王奖。2006年,王爱民与王爱华组成“农民兄弟”组合,参加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以一曲长阳山歌《花咚咚姐》进入了原生态组决赛,获得优秀奖,不久又获得了文化部群星大奖和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金奖。从此,“农民兄弟”名声远扬,不少人奔着他们跑来学唱山歌。

随着他们一家的走红,一些精明的商家纷纷想与他们合作,试图将传统的原生态民歌注入流行元素,加工制作后推向市场。北京一家影视公司多次找到王爱民,要与他签约,并承诺投入巨资用于培训、包装、推销。但王爱民舍不得家乡的山山水水,他说:“长阳山歌没有了山水环境,我唱起来也就没有了激情。”

王爱民说,土家民歌分为小调、风俗歌、五句子歌、薅草锣鼓等几大类,王家父子演唱的歌曲大多属于薅草锣鼓。由于薅草锣鼓对嗓音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传唱的范围相对要小,但其声音高亢,歌词来源于生活,更受人们喜爱。一般的土家民歌都是“五句子”,即每句歌词都是七个字,五句为一段,曲牌大约有30多种,包括“四声子”“版声子”“南腔”“叹茶”等。这些曲牌、歌词都是靠一代代歌手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资料。跟着父亲学了300多首民歌的王爱民,所有的歌词和曲谱也都是记在脑子里的。目前,王爱民最想做的就是整理长阳山歌的歌词与曲牌,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杜洁芳)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詹家屯的千里走单骑 探访地戏的真正家乡(图)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