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汉墓保护三年竟搁浅 曾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在安徽六安王汉墓内,泥沙、石材随处堆积。
改道的动车从汉墓原址外驶过。
“题凑”木料已明显变干、褪色、开裂。
作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安徽六安王汉墓堪比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备受海内外关注,高铁项目建设也为保护区文物“让道”。但时隔三年多,耗费4000万元绕道的高铁早已通车,而寄托各界厚望的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却停滞不前,成了“烂尾”工程,令人揪心。不仅当初计划修建的博物馆成为画饼,而且大量珍贵文物仍浸泡在霉变的淤泥堆中不知归处。
过去
曾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据安徽省文物部门介绍,在2006年合肥至武汉高速铁路建设中,安徽省考古队在六安市双墩村发现并列两座西汉大墓。随后考古人员对“双墩一号”汉墓抢救性发掘,出土漆木器、铜器、玉器、金箔、银箔、兵器、车马器等文物数百件,其保存完整的“黄肠题凑”墓葬结构为安徽首次发现。经考证,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诸侯王刘庆,墓地15平方公里范围内为西汉六安国王陵区。随后,六安王汉墓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合(肥)武(汉)高铁还在设计勘探之初,已知六安当地有汉代古墓群,但当时地方政府和文物部门没提出反对意见,因此才按照原计划设计并施工。“如果当时地方政府事先提交相关资料,我们肯定会考虑设计之初就避开。”中铁四局合(肥)武(汉)铁路一标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周占宗说。
2008年,经多方磋商,六安王汉墓实行原址保护,高速铁路工程为此向南改道107米。
现状
文保工程“惨不忍睹”
然而,自发掘结束到现在三年多了,高铁改道之后早已经通车运营,六安王汉墓及王陵区的原址保护工程却陷入停顿,现状令人“惨不忍睹”。
记者驱车来到双墩村文物保护现场,看到的是黄土路尽头一座孤零零的工地。入口路标提示为“双墩一号汉墓原址保护大棚”,其后方则是一座类似厂房的未完工大型建筑,出入口洞开,围绕建筑四周的水泥过道、护栏护坡只修了一半,地面堆积着大量泥土、石块。
进入大棚,“题凑”的外表虽然包裹了海绵和塑料薄膜作为保护,却仍浸泡在坑底堆积霉变的淤泥中。从塑料薄膜的缝隙处,能看到粗大的“题凑”木料已明显变干、褪色、开裂。
一号汉墓的专职看守、文物保护员秦立志告诉记者,发掘结束后,现场最大的工程就是修了这个水泥墙、钢骨架的保护大棚。今年3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将日常看护工作移交给六安市后,“市里叫施工队来修了水泥路面和护栏护坡,现在听说周围土地没有征好,没钱,就停工了。”
面对搁浅的汉墓保护现场,双墩村一些村民表示不满。村民吴庆华说:“当时火车改道费了好大的事,把我们的田都废掉了,说要搞博物馆、旅游区,别人来看来玩。现在弄成这样,不是骗人吗?”
分析
“烂尾工程”的背后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工程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三个:规划欠缺、资金不足、体制不顺。
●规划欠缺
作为当时“双墩一号”汉墓考古发掘的领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汪景辉说,保护工程之所以进展缓慢,首先是因为王陵墓地的保护规划编制迟迟未能出台,耽误了整个工程后续进度。
“从最初的考古发掘和省市财力出发,我们最早制订的规划是以双墩一、二号墓为主,建设小规模的王陵保护区。”汪景辉说,但随着15平方公里的完整王陵区的发现,大部分专家认为应该从大遗址保护区视野来制订整体和长远的规划,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同。因此,最初较小的王陵保护区规划被废弃。但在大遗址保护规划制订中,各级政府对规划的具体要求不同,“中间耽误了很长时间”。
●资金不足
除了规划欠缺外,另一个原因是财力不足,有关方面在文物保护的投入上认识不一致。
“文物保护要资金,规划编制要资金,建设施工更要资金。而且如果按照大遗址整体规划,15平方公里的王陵区都要保护起来,所需资金量较大,这对于地方财政是一个考验。”汪景辉说。
六安市文物管理局局长胡援说,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和省市级财政总计投入的保护经费仅有300万元左右,这些经费只能用来开展基础性应急保护工作,包括发掘现场及王陵区的看护防盗,对提取的文物进行保护处理,并先后建了三个临时大棚对发掘现场进行保护。
“目前亟待解决王陵保护区现场管护的运转经费。”胡援说,除此之外,最大问题是“黄肠题凑”墓室的基础保护工程,至于博物馆等主体工程的建设费用,也急需落实。
●体制不顺
汪景辉等专家认为,要对西汉六安王陵实施大规模原址保护,应该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班子或保护机构,配备专人和设备,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掌控工程进度,协调沟通各部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根本没有明确的管理体系,有问题要层层打报告,还不知道谁能拍板,基层文管人员有心也使不上劲。”
背景
墓主可能是
西汉共王刘庆
根据前期考古掌握的情况,“双墩一号”汉墓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价值之高在安徽尚无前例,墓葬的“黄肠题凑”结构保存完好,棺椁外藏室遗存丰富,陪葬品中流露的信息让专家们得出了令人兴奋的推测:墓主极可能是西汉六安国第一代王共王刘庆。
考古发现,“双墩一号”汉墓有陪葬墓、坑和主墓组成。墓葬封土西侧是三座并列的陪葬墓,西南为车马坑,东北有一陪葬坑,由于被盗已成残坑。
该墓封土高达11米,墓葬平面为“中”字形,东西向,由前后墓道、墓室组成,全长45米;其中墓坑长17米、宽12米,墓口距离墓底深10米。整个墓室为“黄肠题凑”结构,所用木材100多立方米,数量惊人且保存完好。木椁盖清理出来后,考古专家发现了4个大小不一的盗洞,盗洞一侧切口都比较整齐,证明该古墓的主墓室在古代就已经被盗过了。最初仅出土了漆木器残片、五铢钱、玉器、金箔、银箔、封泥和植物种子、果实等。所幸的是,在随后的发掘清理中发现,“双墩一号”汉墓南、西、北三面的外藏室保存完好且随葬品丰富,仅在位于西部的后室内就初步发现20件铜壶以及木车、木马、木俑等物品。尤其是青铜器物件数之多、体量之大、金银工艺之精美,在已发现的同时期、同规格墓葬中极为罕见。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结构是当时诸侯王陵特有的葬制,目前在国内仅有的几处发掘均得到证实。考古专家结合陪葬墓、坑和主墓的诸多发现判定,双墩汉墓为西汉时期墓葬,年代约为公元前122年至公元8年之间,墓葬主人应为诸侯、王级别的人物。而根据文献记载,六安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共王),历五代,王莽时绝。结合该墓出土青铜器上发现有“共府”字样的铭文以及封泥模印的印记,专家们综合分析推测:此墓的墓主极可能是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据《光明日报》)
评论
文物竟成“烫手山芋”?
“不管是什么原因,重点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关键还在于地方政府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汪景辉说。
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但记者采访发现,六安市政府对于汉墓的保护态度暧昧,三年中变来变去,令人费解。
有关专家表示,当六安王一号汉墓发掘成果引起海内外关注后,地方政府才提出对其原址保护,并制定了宏伟的“一馆三园一中心”王陵墓地建设与保护计划,即除了将在原址建设王陵遗址博物馆之外,还将在周边保护区范围内建设生态园、游乐园、手工工艺园以及汉文化学术交流研究中心,总投资预估超过2亿元。但这个“宏伟规划”因为投资主体不明确,三年之后仍是一个“画饼”。
安徽省考古所所长李虹表示,按照相关规定,六安汉代王陵墓地虽然是省级重点文保单位,但是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只用于文物本体的保护,而且是以补助形式每年由财政审批发放。“类似这样包罗万象的开发性规划,并不属于专项经费支出范围。”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就是个‘烫手山芋’。”六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黄道甫表示,当初就“不该原址保护”。
谈到如何补救六安王陵保护区的建设,胡援认为除了地方财政支持外,应寻求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据悉,目前六安市文物局正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能跻身国家大遗址工程,获得经费支持。同时,王陵墓地的保护规划已委托北京建工学院编制。
针对六安王陵保护的困境,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重大文化遗址的发现可遇不可求,对于树立地方品牌也很有益,毁坏了对子孙后代是很大的罪过。有关专家认为,地方政府应开辟多种途径对文物进行保护,同时呼吁国家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支持力度,并严格执行相关问责制度。
本版图片/新华社
责任编辑:依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