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晗 用铅笔留住北京的胡同
况晗
一枝铅笔很轻,他画的胡同很沉。胡同,是老北京民宅的建筑形式,更是古老历史与文化的肌理。我敢说,这世界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位画家能像他一样,憨憨地以老北京的胡同为模特,一画就是整整20年。
况晗,这位来自江西宜丰的画家,1989年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后,本想静下心来画一画他自己故乡的山水,却莫明其妙地“移情别恋”,对浸透着古都悠久文化的胡同一见钟情。
在他看来,北京的胡同中斑驳的墙壁诗意朦胧,乌黑光滑的门前石墩如同宝石珍贵,白鸽子歇息的灰瓦顶温馨迷人,就连垂花门前卧着的小狗都煞是可人……“如果说北京的胡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其中包含着人们生活的音符,有低回婉转也有激情奔腾。”
2002年,他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云峰画苑举办“留住胡同——个人宽线条铅笔画展”。2003年,《留住胡同——况晗宽线条铅笔画作品选》画册出版。2008年,《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包括“有名有姓”的106条胡同)画册问世。
他是以铅笔画北京而知名的画家。他笔下那饱含深情的铅灰色的胡同记忆,让北京人绚丽多彩的生命时光更加鲜亮,也让至今还生活在胡同中或已经搬出胡同的人们感到生活的无比温馨。
菖蒲河沿
梦想在胡同的小平房里落地
一见到况晗那充满浓郁古都地方风情与生活情趣的胡同画卷,北京人首先感到惊讶的是画家竟然不是北京人。一位江西老俵怎么会对胡同这样一往情深并体验入微,并能刻画如此逼真、生动?很显然画家是倾注其全部心血与感情的。而他对胡同深深眷恋的感情何来?
生活有时候捉弄人,也成就人。
如果况晗从一开始就住在高楼大厦中,拥有宽大的房子,北京就会多了一个中产阶层人士,而少了一位用铅笔留住胡同的画家。
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到北京工作不久,单位调配员工住房,他们一家三口由东城区和平里的一幢单元楼里搬出,住进雍和宫附近的北新胡同12号院的一间小屋,面积只有9.13平方米,且朝北背光,甚为局促。比空间更显灰暗和局促的是他的心情。想想自己好歹在大学里也是获得“徐悲鸿奖学金”的人,就更为眼前的窘况而郁闷。为不影响妻子和孩子的起居,他只得坐在院子里画画,用最简便的方式——水彩或铅笔,画身边最普通的景物——院墙、盆花。最是门前那棵长满湿润叶片的石榴树,常会在暑气难消时带给他一丝丝凉爽。
“冬天到了,邻居大妈来串门。先问我是哪儿的人,又聊些别的。她知道我是江西人后,就特别不放心我生炉子,怕我中煤气。她查看煤火,还要看看烟囱的拐脖朝向哪边。做饭时也会瞧瞧火烧得旺不旺。我感觉心里很暖和。原来北京人和我家乡的乡亲一样,热情,友善,乐于助人。”
从京城辛苦操劳的底层民众身上,他看到了父亲、母亲的影子。也想起小时候,为满足爱画画的奢侈爱好,父亲每天早起背着背篓上山,趟着草叶上的露水去砍柴。一筐柴可以卖2毛5分钱,而买一枝好的铅笔要花3毛钱。母亲自己腌制咸菜,拿到集市去卖,1斤咸菜才能卖3分钱,就这样,她居然累积了十几元钱。看到父母如此艰辛,他也常从山里带回一担柴火,或背回一篓竹笋、一篮山果……
慢慢地,况晗爱上了胡同小院里的一切,爱上了邻家大爷、大妈,也爱上了北京四季分明的变化:早春树枝上的残雪、盛夏房檐下的瓜秧、仲秋窗棂前的月色,隆冬门缝里的寒风……
假使画家凡高不曾过着最底层的贫民生活,也就不会有他对底层劳动者的了解与悲悯,不会有他慰藉苦难世人的阳光作品。关于凡高,一位英国美术批评家的说法很有趣:“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上所见最平常、最简单的东西——太阳。”况晗也用他艺术家生涯中最宝贵的壮年时段,全身心地追求了一件在北京人看来最习以为常、又最没齿难忘的东西——胡同。
红线胡同
第一张胡同画,画在家门口
看过况晗既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又充满艺术灵气的胡同画册,人们会很自然的产生第二个疑问。作为一个大学美术学院科班出身的画家,为什么要舍弃油画与水彩画等艺术形式,而采用似乎已经不很时尚、不具备丰富色彩表现力的工具——铅笔来画胡同?
画北京的胡同,曾是很多画家有过的经历。用油画来画的恐怕要多一些,但油画所用材料含矿物质,似乎更适合表现欧洲的石头建筑与田园风光,处理起胡同这一题材就显得有些生硬和不适。水墨画的颜料包括植物质与矿物质两种,但其明显特征是较适于表现自然景观,而拙于展示人文景观。水彩画使用的是透明颜料,较为适用于讲究清新明快的风景画作,却不太擅长表现具有厚重感和沉实感的景物。
正是一位旁观者无意间的一句评语,刺激了画家况晗。“一天,在胡同里画画时,站在旁边观看的人不少。看的人多,说什么的都有。在我收拾画具,准备离开的当口,有一个小伙子夸赞了一句:‘不错。你这幅水彩画,真有点儿像江南水乡啊,雾气蒙蒙的,多美!’”
况晗听了这话却美不起来。
“他这句话似褒实贬,一下子提醒了我。他是在说,我把北京的特色景物——胡同,画成了江南的特有景色——水乡。”
当况晗试着改用铅笔勾勒胡同时,立时找到了创作的感觉。
“我的第一张胡同铅笔画,画的就是我家的门口,再熟悉不过的北新胡同。尤其是我们住的小院儿,别看院子不大,总共男女老少20多口,那个热闹劲别提了。我儿子是在这院儿里长大的,有一帮他的哥姐至今也常来常往。那时,儿子常常是跑到人家家里去看电视动画,一会儿是王家,一会儿是卢家,吃饭时我得挨家挨户去找。儿子说话晚,到两岁半才会说。记得有一次带他出门前,儿子突然大喊一声‘啤酒、汽水、二锅头’,把全院的人都惊动了,唉!天天的耳闻目睹,说出来的第一句话竟能是胡同里的叫卖声。”
况晗怀着感恩的心说:“我非常幸运地生活在胡同里,时间愈长感情愈深。胡同生活丰富多彩,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我常常拿着画板坐在某个角落里静思,寻找我的感觉,听着很深的胡同里传来‘西红柿便宜,洋白菜一块三斤’的叫卖声。我想那写着‘裱画’字样的玻璃窗户里面,一定有位离休老人,在尽他的有生之年,把美好留给世人。我想那小卖部旁足足打了半个多小时电话的小姑娘,一定是初涉爱河,在向他的心上人诉说着爱慕之情……常常渴了就向胡同里的大娘讨碗水喝,大娘总是很热心,并向我讲述些胡同的演变或故事。饿了,我就去胡同里的小店里买碗馄饨,加上几个小笼包子,听着同吃的食客大着嗓门侃山。”
很奇怪不是,他只要一拿起铅笔来,心中的浮躁之气全无。
“总是感觉铅笔画很接近胡同,因为铅笔铅色与北京胡同的灰色有巧合之处。铅笔画虽不色彩夺目,但有自己纯粹、雅致、静谧、高洁的独特魅力,铅笔朴素的线条,稳重厚实的灰色调,更适合表现古老朴素的北京胡同韵味和气质。正如美术评论家李一先生所言‘内容找到了恰当的表现形式,或者说题材邂逅了它的知己——很贴切的表现手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