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馆藏民俗文物的文化价值

在陈列时能组合展示的不要单独展示,能原件展示的不要模型展示,能动态展示的不要静态展示,能双向互动式展示的不要单向灌输式展示。要尽量复原民俗文物的原生态场景,使民俗文物的文化信息展现更多、减损更少,让普通观众收获更多、印象更深。

广东是民俗文物资源大省。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汉族民系和畲族、瑶族、壮族等兄弟民族的民俗文物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丰富的民俗文物资源无疑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坚实基础和研究岭南文化的宝贵财富,因此,对其做好抢救、保护、收藏和展示工作意义重大。

民俗文物作为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之物化遗存,其真正价值不在于有形的实物本身,而在于其中所承载的无形的民俗文化。一件民俗文物的展示是否成功,除了要以完好的形象清晰示人之外,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其文化价值是否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现。民俗文物的展示应尽量再现文物的语境,要建立起文物与自然、文化、观众三者的和谐关系,真正做到“以物论文化、透物见人、让民俗文物说话”。

文化密码就藏在文物与语境之间的特定关系中

美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邓迪斯提出的“语境”概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化意义的展示。一件民俗文物本身只是一个“文本”,如一件衣服;而红色还是白色,丝绸还是麻布,则是这件衣服文化意义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中,红绸衣出现在喜庆的婚礼上,白麻衣出现在悲伤的丧礼上,礼仪场合就是“语境”。文化密码就藏在文物与语境之间的特定关系中。对于馆藏民俗文物,为了展示其文化意义,就必须挖掘和展现文物背后的语境信息。

文化人类学一般认为,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层次,大致依次对应于民俗学研究的物质民俗、风俗民俗和口头民俗三大领域。如果充分注意到文化的三大层面和文物本身对应的语境,将对文物文化意义的全面开发和深入挖掘大有助益。

民俗文物如果无法展示其文化意义,保护得再好也失去收藏价值

比如,一双竹筷放在博物馆保温保湿的展柜中与放在老百姓家的厨柜中大不一样:筷子在制度层面与用筷的技巧、礼仪等联系在一起;在精神层面与“箸”的谐音禁忌、大禹治水的传说等联系在一起;即使在直观的物质层面,也是与食物为伍、与碗碟相配的。可见,民俗文物的文化意义存在于其所属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存在于其与语境的特定关系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博工作者在博物馆空间、人力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民俗文物最好能结合质地和功用来分类存放;在陈列时能组合展示的不要单独展示,能原件展示的不要模型展示,能动态展示的不要静态展示,能双向互动式展示的不要单向灌输式展示。要尽量复原民俗文物的原生态场景,使民俗文物在空间、时间和人三个维度上都获得连贯性,让文化信息展现更多、减损更少,让普通观众收获更多、印象更深。

这当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况,也许超出了一些文博机构的现实条件。博物馆以收集、陈列、保存及修复文物为主要职责,文物的文化背景研究只是其众多任务之一。况且,在藏品的保护和利用这对辩证关系上,保护工作更为基础,做不到文物的保护就谈不上意义的展示。不过,一件民俗文物如果无法展示其文化意义,那么就算保护得再好也失去了收藏价值。文博工作者心中仍需坚守“利用需要保护,保护为了利用”这一原则。即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应在早期调查和征集工作中尽量多了解多记录文物的背景信息,最好能引入影视的手段录下文物的原生状态,将相关文字影像资料与民俗文物一同入库;在展览中则通过图文尽量交待文物的文化背景,解读其文化内涵。

逼真再现民俗文物的生态环境

在台湾的一些博物馆中,已开始运用电脑对民俗文物的品目进行管理,通过数据库的分类排列和图文并茂的演示网页,使民俗文物的文化属性得以充分显现。笔者在江西吉安钓源古村参观时,见到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宗祠等文物自然地展现在活生生的村落中,与炊烟、鸡犬、村童、农妇同处,感觉浑然一体、意涵隽永。佛山的黄飞鸿纪念馆有一个展厅综合立体地模拟了一家传统中药铺,里面甚至有药店伙计拿着秤盘站在梯子上打开高处的抽屉取药的生动场景。这比分开展示伙计、杆秤、梯子和抽屉等效果要好得多,逼真地再现了系列民俗文物的生态环境,使观众能够看到不同民俗文物间的有机联系。

相比较而言,我省不少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展示仅仅是标本式的罗列。例如汕尾某渔家风情馆,通过大玻璃橱窗综合地展现了渔家的婚礼场景,不过搁在室外草坪上的几艘渔船令人不免感到某种不协调,因为船只不在其本来的生态氛围中。这几乎是所有博物馆都面临的问题。此外,有些地方的古村落,原住户已被全体迁走,游人看到的只是没有灵魂的村落躯壳。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缺憾,说明文化原生态与对外展示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需要找到两者间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让民俗文物“说话”

当博物馆通过调控温度、湿度、光照及空气成分等来妥善保存一件收藏品,处理的是文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博物馆研究文物的文化内涵,发掘文物的文化信息、复原文物所在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再现文物与其所有者的联系等,处理的是文物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当博物馆通过声光技术、组合搭配、动态表演、立体塑像、三维动画等展现文物的文化信息,增强文物的展示效果,就是建立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良好关系。民俗文物的成功展示,需要同时与自然、文化、观众三者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先生有句精辟概括考古文博工作的话:“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代死人说话、把死人说活。”笔者认为,现代民俗文博工作的宗旨应是:“以物论文化、透物见人、让民俗文物说话。”人类学工作者、民俗学工作者与文博工作者应携起手来,通过对民俗文物的全面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独特而灿烂的岭南民间文化,认识勤劳而智慧的广东人民,共同为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宇丰

责任编辑:l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