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过度商业开发 江永女书面临传承危机濒于失传

江永女书,是世界上罕见的女性文字,曾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存轰动世界。然而在被发现后的近30年时间里,却因过度的商业开发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传承危机。

揭开女书神秘的面纱

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地区,曾长期流传着一种只在妇女中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它造型奇特,书写呈长菱形,自上而下,从右向左。近1000个单字,只有点、竖、斜、弧4种笔画。1000多年来,当地女性用这种文字进行女性之间的情感交流,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

关于女书的史料记载,至今最早见到的是太平天国发行的“雕母钱”,该钱背面用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

1983年,女书被发现并公布于世后,在全世界引起轰动,这种罕见的女性字符从偏僻山乡进入世界视野。作为一种独特罕见的文化遗存,江永女书成为一个深不可测的谜。

在封建社会里,女书体现了女性在男权文化的缝隙中突显自己主体的意识。她们用女书互通心迹,诉说衷肠,将其刺绣、刻画、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上,记述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

“女书写作抛开了传统中国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标准,它充满悲喜之情、聚散之迹。”学者骆晓戈说。

按照江永女书流传地区妇女的风俗习惯,人去书亡,女书作品常作为殉葬品焚化或埋掉,只有极少数作为纪念品留给女儿、姐妹,加上人为的毁坏,目前江永民间留存的女书作品日益减少。

随着女性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以及高银仙、义年华、阳焕宜等一批高龄女书自然传人近年相继去世,刚浮出水面的女书正濒于失传。

过度开发造成女书生存困难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长期传承的女书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泛滥的商业化开发令本已十分脆弱的女书资源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困境。

2003年9月,“江永女书”这块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在距江永千里之外的异地“开花”。多名女书传人和村民带着大量女书资料来到由私人投资的“中国女书文化村”,她们在村内所设的“女书楼牌坊”“御书楼”“女书学堂”“女书会馆”“女书博物馆”等所谓原生态场所内向游客展演女书及女书文化,但仅4个月后,这个被移植的村落便无果而终,逐步瓦解。

而关于女书的商标也争夺正酣。江永县政府曾发现女书的各种商标被多个自然人和公司抢注,这些注册的女书商标几乎囊括了所有女人用品,包括内衣、袜子、女人抽的香烟、美容院、咖啡屋、餐馆和宾馆等。

“女书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有着珍贵独特的文化记忆。”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曹学群认为,“目前女书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象。让世界了解女书,让女书走向世界,这无疑是好的,但是旅游开发是否会对女书文化的传承和女书原生态的保护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和消除负面影响?这些都是需要加以高度重视和及早拿出对策的。”

一些学者的“掠夺性研究”导致本来遗存极少的女书原件大量流失,目前流失到海外的女书原作及文化遗物至少达百件,其中有不少是珍本甚至孤本。已故的研究女书40多年的学者周硕沂曾感叹地说,以前只要说一声,那些家里有女书资料的都会免费拿出来,可自从国外学者用钱收购女书资料以来,县里有关部门要免费取得资料就很难了。

一些女书新传人常用女字记录一些当地民谣、传说等口头文学,这些实为女书“译作”的作品,却屡屡冒充“原作”。现在的女书字符已经由原来的近1000字增加到了2000多字,但其中不少未找到原始女书文本依据,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它们是否是今人自造的“女字”。

如今这一只有当地妇女才能识读的奇特的女书,逐渐演变为能说当地土话的男子也能识读的女字了。中南民族大学谢志民教授对此深感担忧:“村话译音标注的‘女书’资料肆行无忌,男撰‘女书’满天飞,论著者自造‘女字’充斥出版物。这些伪劣的‘女书资料’,实际上破坏了女书文字。”

“掠夺性研究使本已稀有的女书原件大量流失,一哄而上的未经过正规培训的女书传人令女书文化‘变形’。”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女书习俗”抢救保护研讨会上,湖南女子学院女性教育研究中心王凤华教授对女书的保护现状感到深深的忧虑。随着女书的产业化开发,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使本已濒危的女书资源更加脆弱。

我们该为女书做些什么

2009年,我国申报的包括女书、《格萨尔》史诗、贵州侗族大歌在内的35个备选项目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角逐,最后包括端午节、贵州侗族大歌等22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女书“申遗”失利。

学界普遍认为,对女书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档次的女书学博物馆、女书研究所以及伪造女书文字的不良影响有待消除等,是女书“申遗”失利的主要原因。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认为,目前保护女书最紧要的事情是整理出大家所公认的女书字表,编撰一套深入细致、准确真实而系统的女书习俗文化研究资料丛书;加强女书文字及其习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并把流落到国内外的零散女书实物原件材料集中收藏,在永州市建立全国首家女书学博物馆;办好女书学堂,培养女书习俗新传人。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女书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中。近几年,江永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女书文化保护管理的政策法规。县政府与美国福特基金会达成共识,实施“江永女书文化记录工程”项目。这个项目于今年8月基本结束,作为重要成果,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和江永女书数字博物馆目前已基本建成。

项目组成员曹学群介绍,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将原状保护普美村的自然环境,恢复与女书文化相关的民间节日、歌舞等人文环境,并依托原有的女书园建立资料信息中心,真实记录和展示女书历史文化。

项目实施期间,项目组成员对浦尾村的祠堂、民居、道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适当修复,并组织恢复了一些与女书传承密切相关的习俗。目前,江永女书数字博物馆已基本建成,已经收录女书原件73件,绣品82件,婚嫁生活相关物品138件,女歌116首,并录入了8名女书传人资料。此外,还制作了介绍女书文化习俗的专题作品《坐歌堂》。

“目前江永县已经培养了7位女书传承人,她们都能说会写、会创作。”江永县宣传部长刘忠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永县将从保护女书传承人和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来挽救濒临失传的女书文化。目前已经在女书流传的14个村中选择5个村落作为重点保护村,除此之外还在逐步恢复坐歌堂、斗牛节、结拜姊妹等民间习俗。”

新华社记者 李 丹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因过度商业开发 江永女书面临传承危机濒于失传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