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民居变迁 从四合院到筒子楼
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元建大都城时,为鼓励在都城内建造民房,元世祖忽必烈颁诏,让金中都旧址居民,特别是有钱的商人和有官职的贵族到大都城内建房,于是出现规模建造的院落式住宅。明代,居民住房沿袭了元代的模式,多为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大到府第、豪门,小到一般小院和部分排子房。到了清代,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政策,八旗官兵及其家属居于内城,外城则是汉官及商民人员,但住宅仍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四合院有大、中、小之别,其中尤以小院居多。它们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
20世纪初,在西式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北京传统的建筑格局逐步有所突破,四合院式住宅也出现新变化。大量的平民聚居在大杂院,更多的则陆续被楼房所替代。据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调查,北京中上等收入家庭,每家平均有4.6间房,工人、贫民家庭平均每家只有1间至2间房,甚至有的1间房住6至7口人。
民国时期,由于大批外来人口涌进北京,住房曾一度紧张。过去一座四合院只住一家人,随着越来越多的住户进入,一座四合院便住进了两家、三家……甚至多到十几家,成为北京人所说的“大杂院”了。
解放后,1957年北京市提出以“小区”为基本单位进行建设,建设了夕照寺、三里屯、龙潭、永安里等小区,配套建成了幼儿园、学校、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并修建草坪绿地。但由于住宅建设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下降到了3.7平方米。为了解决职工居住问题,一些单位将办公楼逐渐改造成单身职工宿舍或学生居住的集体宿舍,继而成为了职工家属楼,这便是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的“筒子楼”。楼内,一条长长的走廊连接着众多十几平方米的单间,楼里的居民共用一个卫生间。各家各户都在走廊里生火、做饭,并堆放杂物。一到吃饭时间楼里就热闹非凡,充满了烟尘和烹饪的味道。谁家吃了什么,邻居闻着味儿就能知道。说是楼房,其实就像是个大杂院。
筒子楼的居住面积小、人口多、环境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能够早日搬出,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民楼……成为筒子楼里居民的共同企盼。(单贺 路丽)
责任编辑:依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