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客百工坊里境悟民俗奇趣 传奇民间技艺贵显陕西文化精魂
陕西民间艺术呈现着古朴、强烈、豪放的审美特色,是陕西人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主要包括剪纸、彩绘泥塑、木版年画、皮影刺绣、布艺陶瓷等30余个品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福客关中百工坊是西安福客民俗投资文化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优秀民俗文化产品批发、零售平台,成为集中展现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
走进福客关中百工坊,游人不但可以欣赏到关中地区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作品,还能与民间艺人进行现场交流和学习制作。千阳布艺、纺线织布、马勺脸谱、户县农民画、木版年画、通草画、关中剪纸、关中面塑、凤翔泥塑、陕西秸编十大类关中特色民间技艺让游人体验到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悠远和深厚。这些民俗文化艺术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情,反映了关中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门类众多、姿态各异的民俗作品具有较强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民间传统手工艺之——千阳布艺
千阳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人辈出,布艺、剪纸、编织等民间工艺品闻名遐迩,特别是布艺品,保留了炎帝氏族和周秦文化的民族精粹,其内涵深厚,构图简洁明快,造型夸张,风格雄浑。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象征和隐喻,作品中蕴含的美术语言契合了人们祈平安,盼吉利,求富贵的心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西部黄土地上一支艺术奇葩。
每逢七夕节,千阳更是热闹非凡,巧手的女人们便提前绣出各种香包、生肖争相悬挂。千阳布艺品布分五彩;线分十色,大量采用绣、贴、拼、搐工艺,五毒避邪,珍禽异兽,喜卜眉梢,五福团寿,图案丰富,栩栩如牛,小的给小孩压灾消难,大的镇宅纳福。装饰色彩浓厚又质朴纯真,枕头、布玩、挂包,挂笺相映戍趣,活泼可亲。 “千针万线细细缝,为求吉祥如意来”。 手工细腻,色彩艳丽为陕西民间艺术园林的又一奇葩,深受海内外人士之喜爱,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蝴蝶翩翩起舞之形或并蒂莲花图案含蓄地表达隐藏在姑娘心底的秘密
民间传统手工艺之——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是宝鸡民间艺术中一枝古老独特、别具风采的艺术奇葩,深受关中广大农村群众的喜爱。宝鸡的木版年画主要在风翔,风翔木版年画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线条手法,同时吸收了历代寺庙壁画、石刻笔法、刀功特点,以线刻为主,线条刚劲有力,简明质朴,生动大方;色彩以红、绿、黄、紫为主,再衬以黑色线条,对比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形象丰满逼真。印刷时先用颜色印染天地,再开红光、涂胭脂、加重彩,后套黑线主版。画面既和谐朴实,又生动别致。
由于木版年画一般是在过年或喜庆节日时张贴使用,因此,内容以欢乐、吉祥为主,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审美情趣。
画门神图于新年张挂。此图画门神戴进士巾穿袍擎带,执矛佩剑,属镇宅辟邪之物。再经精细的画框包装,是墙壁画的精品。
民间传统手工艺之——马勺脸谱
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春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马勺脸谱为陕西三秦民间所独有,由中国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当地民众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绘于马勺之上而因此得名。
当今的社火马勺脸谱,出自民间贫苦资深艺人之手。他们以深厚扎实的画工,配以多层次的图案,使得作品突显大红大绿的西部特色。风格稳重,意境深远。其粗犷 的造形、稚拙的纹样、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想象、线条穿插变化、使得忠奸善恶各具特色,既单纯又细腻。个性清新自由、大胆、夸张、异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广大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智慧。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内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具有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形,其寓意为镇宅、辟邪、驱赶寂寞冷清,表现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因而马勺脸深得人们喜爱和崇尚。 经现代民间艺术工作者的继承和发展,马勺脸谱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珍品。
美学装饰效果极佳,不失为一件极其珍贵的手工艺术收藏品。
民间传统手工艺之——户县农民画
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与当地戏剧、舞蹈、民间社火、竹马、旱船、龙灯等丰富的民间文化形式有深厚渊源,富于明显地域特色,民间风情强烈,乡土气息浓郁。诞生于50年代,从70年代开始,不断的提高、创新、升华、成熟,逐步走出户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农民画乡之一,被视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
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勾画出户县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采用白描形式,构图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注重色彩对比,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讲究装饰性;风格浪漫稚拙,怪诞抽象,浑厚质朴,气韵生动。粗犷里蕴涵细腻,浓艳而不失淡雅,古拙中流露天工。户县农民画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更具有现代艺术气息,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民间传统手工艺之——纺线织布
手工织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织布纺棉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也是几乎失传的手艺。让陕西人尤为自豪的是,纯棉土织布的源地正是关中农村,它作为一项拥有几千年历史、由经验丰富农村妇女所代代相传的制造工艺,所具有的民族图案、古老民间工艺等特点已然使它成为了一项文化遗产。
在关中有着为出嫁的女儿陪嫁手织布床单的传统。每逢哪家有女儿出嫁,娘家就会备上花色不同的手织布的床单作为嫁妆,既体现了娘家人对女儿的关爱,也是母亲勤劳能干的象征。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夏季农闲时,在关中农村的院落里,随处都能看到农妇织布、绕线的情景。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度退出人们视野的手织布又悄然兴起,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仍保留着手工织布这一传统手工工艺,使当代人继续感受到这一古老的艺术魅力。
民间传统手工艺之——通草画
通草又名通脱木,五加科子乔木,茎中的髓颜色洁白,有丝绒的质感。把这种植物树心切成薄薄的切片,薄而半透明,可以用来作画,所谓通草画就是指绘制在这种材质上的水彩画。通草画俗称草雕,19世纪兴起于广州,主要用于出口,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由于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又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所以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不过由于通草纸很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加上难以保存,目前传世不多。
通草画的立体造型工艺制作出的通草画形体栩栩如生,画面效果生动,立体感、真实感很强,立体的再现中国画的精韵与简约。其精湛入微的手工,独巨匠心的塑造,自然天成的色泽,晶莹剔透的质感,使其坐拥得天独厚的高贵。堪称民间手工艺术绝品,具有极高的馈赠、收藏价值。
民间传统手工艺之——陕西剪纸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剪纸艺术中,古老而纯朴的陕西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佩饰花、神龛贴花等。
陕西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具有古朴的民风。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门帘是看绣花的本事。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而今陕北农村,谁会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腊月天婆姨女子们在一起相互学着剪花,有好样子出来,争相替样。正月妇女们相互串门看谁的窗花好,看谁手最巧。
民间传统手工艺之——关中面塑
面塑艺术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在陕西关中有些地区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馍”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直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陕西关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馍的高手,其中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民间传统手工艺之——凤翔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凤翔泥塑,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泥塑有白描有彩绘,典型的代表是虎头造型。以其粗犷夸张、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称道。另外,一些可以作为壁挂的泥塑具有独特的装饰性,近年来比较流行,独特的造型,细腻的手法,夸张的表情,实为收藏及赠送之佳品。
民间传统手工艺之——陕西秸编
秸编是民间沿袭的一项手工传统工艺美术,是我国古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取材独特,工艺别致,编工精细、品质优良、美观实用,且种类繁多,不仅有十二生肖,还有各种挂件类。其原材料为小麦杆,象征着丰收和财富。秸编这种艺术作品既有浓厚的民间味道,别致美观、经济实用;又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陕西秸编是纯手工工艺品“中华一绝”“中国手工艺术精品”,所以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责任编辑:依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