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旧居残破不堪 修与不修是一道难题(图)(1)

周恩来旧居残破不堪 修与不修是一道难题(图)

周恩来旧居外的墙壁已经有深深裂缝。 本版文/ 图 见习记者 史凤玲 

    当年筑巢引凤 而今人去楼空

      “十八栋”的前世繁华与现实困境

    著名学者曾争相入住从高贵处没入深山里修与不修是一道难题

    “周恩来故居为何如此破烂?”近日,武汉摄影家董汉芳的一篇博文“一石激起千层浪”。

    周恩来故居,是坐落在武大珞珈山上“十八栋”之一的现19号楼,周恩来1938年在此居住过4个月(1938年4月至8月),而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周恩来入住前,“十八栋”就已盛极一时,象征着无上的名望与地位,只有“教授中的教授”才能入居此处。昨日,记者亲自探访珞珈山,发现如今的“十八栋”呈两极分化,已翻修过的再无旧迹,未被翻修的则残破不堪。

    从武大珞珈山庄的一条道上绕过去,三排小洋楼在葱郁古木中忽隐忽现,前排从1号到9号,二排从8号到14号,最后一排则是16号到20号,独缺了15号,一位路过的老人告诉记者:“15号楼前几年垮了,现在只有19栋楼。”

    “所谓´十八栋´,最早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在珞珈山东南麓落成的18栋教授住宅,一年后又增建了4栋,总共达到22栋,抗战期间又被侵华日军拆毁了1栋,还剩下21栋,但习惯上仍一直以´十八栋´来泛指这一带。”武汉大学档案馆馆员、武大校史公共选修课任课老师吴骁告诉记者,至于21栋楼怎么变成了20栋,又怎么变成了今天的19栋他就不太清楚了,现在的编号是重新再编的。

    记者首先找到的是1号楼,三层小洋楼的门窗都被红砖封死,周围草木丛生,和1号楼同等命运的,还有2、3、19和20号楼,2号楼虽有窗户被封死,但尚有衣物晾晒,据悉一位林姓老人居住于此,记者未得访见。而19号楼,在周恩来1938年入住的时候,被称为一区“十八栋”27号,现在该栋楼周围墙壁都已剥落,由于门未上锁,游人可以随意出入。

    该楼大小有4个楼层,最底下是厨房,最上面则是储物室,二楼和三楼都有很大的会客厅,也有独立的卫生间。阶梯上的红毯开始残破,房间里除了垃圾还有焚烧过的黑灰残存,灰尘和蜘蛛网占据了所有的墙角,除了门口几个字,房间里再无任何可以辨认出“周恩来旧居”的痕迹。

    在未被翻修的这5栋楼里,行人能够随意出入的除了19号楼,还有20号,该楼则堆满了废弃的木头和钢铁等物,玻璃碎片随处能刺到行人。至于另外的14栋楼,光景则大不一样,记者看到,武汉大学设计研究总院的牌子让这些30年代的房子已焕然一新,几乎无旧迹,“房子被修整之后做了科研办公室等用,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这些房子后发帖称珞珈山上新修了小别墅,十分漂亮,我看了之后十分尴尬,不清楚房子历史的学生都以为房子是新建的。”吴骁无奈的告诉记者。

      著名学者曾争相入住

    “原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王星拱,以及陈源、周鲠生、杨端六、刘秉麟、查谦、汤佩松等著名教授,都是入住´十八栋´最早的一批人。”自称对“十八栋”历史了解有限的吴骁,仍然向记者透露了不少信息。他还称,在1938年的“武汉抗战”时期,周恩来和郭沫若都曾在“十八栋”短暂居住过。

    在吴骁看来,学校修建这“十八栋”的目的,就是为了“筑巢引凤”,用高礼遇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武汉大学任教。这种做法在当时风靡了知识界,在周边散步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能够住进“十八栋”的人,在历史和民族文化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很多有名的教授想住而不得。而吴骁则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

    “著名西洋文学家和红学家吴宓曾在武大执教,他当时也很想住进´十八栋´。论资历,吴宓是当时全国仅有的45位教育部´部聘教授´之一,全武大也只有4位´部聘教授´,足见其学术地位之高。但尽管如此,由于´十八栋´早已住满,吴宓还是无法如愿。当时,他曾在日记里写道:“夫宓在武大,不能与一区仙山楼阁(十八栋)之贵家世臣,同居同乐,因而甚感不悦,最后还是离开了武大。”

    “另一位是生物系的高尚荫教授,他30年代就在´十八栋´居住过,1945年去美国研究病毒学,1947年回校后仍然想继续住在´十八栋´,由于没有空房,他甚至向武大申请再盖一栋房子,规格小一点都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