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博览会:山西12个项目 10家零签约

“山西的展区位于会展中心入口处,每天有数千人参展,仅专业咨询的人士就有200多人。”昨日,刚从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回来的龟龄集、定坤丹传统技艺公司的销售部经理弓建林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相对于其他省份我们的产品也是很受欢迎的。”

虽然如此,但10月18日在整个展会结束时,整个非遗产品总交易额达432亿元的定单中,山西却只有龟龄集、定坤丹产品签约1千万。作为非遗大省的山西,通过多年保护让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渐渐恢复,但是这些传统技艺仍然热切期盼投资者的关注。

太谷传统中药拿下千万元定单

10月15日至18日,以“保护传承、合理利用”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开幕。我省12项非遗项目参加了展会,项目共分为三大类,传统医药类的龟龄集、定坤丹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的千层底手工拉花布鞋、五台山石砚、五台山木雕、繁峙银器、稷山螺钿漆器、清徐水塔老陈醋制作技艺,传统美术类项目包括布老虎、扎麦草、繁峙刺绣、广灵剪纸。

展会结束时,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广灵染色剪纸获得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生产性保护金奖。“此次我省的12个非遗项目分别获得了不同的奖项,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龟龄集、定坤丹展位签下了1千万的定单。”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王建军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相对于山西其他的展区,龟龄集、定坤丹的展位可以用“络绎不绝”来形容。“我们每天都带着15公斤的药品,都会被来的参展者索取一空,人太多了!”弓建林在现场四天时间,基本没有离开展区。

大部分非遗产品仍以展示为主

相比较而言,山西传统美术类的展位就没有龟龄集、定坤丹展位那么火爆了。

繁峙刺绣的传承人贺志坚告诉《山西青年报》记者:“在这次博览会中,我们共销售出11幅刺绣,每幅的价格在1万元左右。展后,也有一些签约的意向和定单。”

据了解,像繁峙刺绣“五台山全景图”这样的高端产品价格都在1.2万元左右,是普通老百姓难以接受的,而其他的如布老虎、剪纸等老百姓喜欢的日常小件物品又无法卖得高价钱,总体的价格上不去。

因此,除龟龄集、定坤丹展位拿下大定单外,山西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仅有部分产品销售。据统计,展会4余天来共有65万人次参观展览、观看演出。总销售额达1千多万,山西12家展位只销售23万元。山西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王建军向记者分析说:“像龟龄集、定坤丹这些医药类的非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产品对人的身体非常有益,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尝试。但传统美术类相较对于人们的生活需求少一些,大多数消费者,购买它时还是会犹豫考虑一下成本和实用性。由于做工时间较长,价格贵也限制了它的产量与成本,销量与认可度相对较少。所以在这次博览会中,大部分非遗产品以展示为主。”

技艺传承掣肘非遗产品发展

在4天的展会中,山西参展的11个非遗产品没有签约定单。

“我们这次没有任何交易,虽然有300万的意向,可没有正式签约。”晟龙木雕的负责人刘晓辰说道。

虽然,晟龙木雕在全国范围内很少有人敢去涉及,发展空间很大,但它属于高档产品,对于传承人的要求也非常高,既要懂建筑结构,又要会工艺美术,目前会此项技艺的人只有20多位。由于晟龙木雕的制作要求较高,虽然在技艺上有了改进,但做成一件成品最少也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成本的问题、人员的限制,还有一些技艺都限制了它的生产。

类似于以上这样情况,不仅山西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省存在,其他的省份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我们的产品,由于市场销售等问题影响,出现‘收徒难’、成本高;部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也存在尚未纳入学历教育、预见收入低等问题,影响了传承人学习积极性。”刘晓辰说,“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自己的产品。先让我们的产品走出去,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另外,不少传承人表示,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家族内部相传。他们希望通过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人发现、解读并热爱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期待艺术品生活化

对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虽有一技之长,却几乎都对营销这一块内容很陌生。虽然如此,营销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手段。除了生产之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经济化、市场化,这样才能促使一个文化的传承和保存。

针对博览会上没有签约、或是部分签约比较少的项目,一些专家表示:“只要解决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和产品销路问题,这些项目便会不断焕发出生机活力。”

而产品的销路问题也通过此次博览会摆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眼前。刘晓辰说,“我们所做的产品,大都是艺术类的,只适合各种展馆、高档场所,有限的销量限制住了我们生产。不仅晟龙木雕,还有其他的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销路都是最主要的生存方式,没有产量就不可能继续发展,只有扩大自己的销路,让高端产品生活化,本土化,融入普通的生活,才能真正地把产品延续下去,而不仅仅是一种可看、可观的艺术品。”本报记者 王丽娟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山西省千年“应县木塔”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