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生产性保护——复杂环境下的双刃剑(图)
(来源: 国际在线)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高层论坛现场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蔡晨凌、李冬晓):2010年10月15日-18日,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的举办,向公众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高层论坛作为博览会主题活动之一,建立了保护“非遗”的良好交流平台。本次论坛中,与会专家和学者着重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方法,并提出了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市场、融入生活的对策和建议,这给“非遗”项目如何增强自身传承和发展能力指明了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简单来说,“非遗”就是那些来自于先辈们生产活动留下来的语言、文字、道德、哲学、艺术、技艺、风俗等等一切的习惯和技能,是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历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这些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流传至今,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地去保护和传承呢?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沉重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正在被一点一点地冲淡,民族精神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民俗和民间艺术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变得尤为重要。
生产保护 造血自救
在保护“非遗”方式的的探讨和思考过程中,生产性保护是专家和学者争论比较多的一项保护办法。所谓生产性保护,可以理解为一种带有生产性质的保护手段。一位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认为:“把一件民间艺术品卖掉,它不值钱。但是,如果你把它研究出来,通过某种手段再去发展,它的价值就大了。”比如年画、剪纸、泥塑、彩扎等民间美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生产性开发,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并保留原有的手工技艺,达到保护这门技艺和“养活”传承人的目的,以这样的方式,使“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手工技艺,如纺织、印染、刺绣、造纸、酿造等等,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积极的保护。由此发现,在“非遗”项目门类中,手工技艺是生产性保护的集中保护对象。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咕咕
在生产性保护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说景德镇的制瓷技艺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通过产业化就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目前,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计划在古窑修复300担柴窑的窑炉,来恢复传统烧炼生产,组建传统圆器的生产作业线,这正是对传统制瓷技艺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科学实践,对保护传承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意义。还有苏绣,由于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注重快速接轨市场、走向市场,苏绣已成为一个拥有“10万绣娘”、年产值10亿元、在全国拥有300多家经销点的庞大产业,并形成了系统的创作、绣制、营销专业分工的产业链。
在潍坊,国家级“非遗”风筝正在树立起潍坊的世界品牌。王永训是风筝界的名人了,在潍坊的风筝制作大部分还处在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经营状态的时候,王永训首先将自己的风筝注册了商标,并且第一个跑出去办风筝展览会,走上了风筝产业化之路,成为了潍坊风筝产业化的带头人。现在,他的风筝品种多达100多个,每年创收300多万元,其中70%出口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和地区。在他的带动下,更多的潍坊风筝经营者以品牌在市场中立足。潍坊风筝经过混乱的竞争期后,市场已经日渐成熟,不但完好的保存了古老的手艺,还把中国的古老文化传向海外,发扬光大。
在和当代市场接轨方面,广东就有相当部分“非遗”门类的产业化进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非遗的保护方式与传承手段提供了新的参照。完全依赖对于市场运作的知识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运用。凉茶的产业化推广就是把贴近民生的一些传统文化和市场结合的好例子。最终凉茶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销量上打败“巨无霸”可口可乐,也是凉茶工艺得到很好的保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产品泛滥 文化损失
但是,生产性保护并不是毫无副作用的灵丹妙药,在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非遗”不可避免的要和中国复杂的商品市场环境相碰撞,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投机商人对“非遗”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投机为目的的高仿,也对“非遗”的文化根基进行了破坏,以及冒用、盗用现象严重,借用“非遗”产品的名气粗制滥造,以低价抢占市场的同时也毁坏了传承千百年手艺的文化形象。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很多“非遗”项目产品被仿造,作为旅游产品的出现,看似正常的商业活动现象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眼中满是危机:“在旅游的纪念品中,特别对我们中国来说,大多数国民的收入还达不到收藏高级艺术品的时候,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廉价的东西就出来了。前不久,我还得到了一个唐卡,很精致,但它不是手工的,而是高仿的,是个印刷品。唐卡是个艺术品,它是用特殊的颜料,特殊的工艺,一笔一笔的画出来的。唐卡做为收藏艺术品,大概好的唐卡在十万左右,现在唐卡做为旅游品,有二十元一个的”。高昂的差价,驱使投机者打着“非遗”的旗号,然后进行商业牟利,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它会变为以假乱真,最后威胁的是真正要保护的那个手工技艺和掌握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一旦是市场假的东西、投资乱造的东西成为主流的话,真正具有文化精髓的东西就要被挤向边缘,最终失去生存空间,失去生命力。是要为非遗营造产业还是为了产业而申报非遗?怎么区别哪些是“非遗”保护的目标,哪些不是“非遗”保护的目标?随着这些问题的无解,保护过程困难重重。
量体裁衣 立法保护
生产性保护面对着一个空前复杂的环境,有些项目的确适合通过这种形式得以更好的传承,有些则不适合。
祁庆富在接受采访时举例说,“徽州‘三雕’一方面它生存的挺好,另一方面它确实具有一定的濒危性,这时候我们就想让徽州‘三雕’在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能够让其自身变得更强大,更发展,对于徽州‘三雕’的产品,注意我们保护的并不是产品,而是技艺,它的产品经过生产性保护,可能已经到了北京,这对于它自身传承技艺是有帮助的。”
而在这么多的“非遗”手工技艺名录里,并不是所有的手工技艺都需要生产性保护的,像现在民众争议比较大的,五粮液、汾酒、茅台,它们并不属于濒危名录,生产性保护并不是对这些生产性已经非常好的单位而提出的,而是指一些可以生产,但处在不适于现代市场的濒危项目,比如海南岛黎族的纺织印刷,它属于濒危名录,是需要经过生产性保护来让它得以生存和发展。
“面人李”第五代传人李咏梅正在做面人
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生产性保护对于“非遗”保护成了一把双刃剑。祁庆富说“现在有人说生产性保护是有个度的问题,我认为这个度是模糊的,但是有一点是不模糊的,只要有利于有利于遗产持有人,传承人他们的生命力和发展,这个保护就是合理的,不利于就是不合理的”。生产性保护绝不应该等同于普通的经济项目,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项目,作为一项保护中华文化根基的大工程,“非遗”应该有为它量体裁衣的体制保护。政府、传承人与开发商等利益攸关方应为“非遗”担负特殊责任,并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后才能实施,以确保利用开发与保护能够良性互动,能为非遗开发出一片特殊的土壤,还有赖于国家完善“非遗”立法体系,以及“非遗”知识产权的维护,以更科学的方式保护“非遗”,真正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皮影传承人正在为观众演示皮影的表演艺术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