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歌舞: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递向世界的名片(图)

图为红河歌舞团歌舞表演

蓝天绿树红土群山,梯田峡谷七彩文化,沧桑家园和谐儿女,古老血脉,孕育风华。

红河道路从红河出发,一片从容迎接天下,奔腾图强各族儿女,敢为人先,耀我中华。

红河的歌是迷人的,红河的舞是动人的。当我们伴着蜿蜒流淌的红河,从岸边的崇山峻岭和村村寨寨走过,这支《红河颂》深情欢快的旋律,令我们感动落泪。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千百年来,十多个少数民族在红河两岸繁衍生息,创造出独具艺术魅力的特色文化。从哈尼梯田到彝族毕摩文化,从神秘、庄重、多变的棕扇舞、铓鼓舞、栽秧鼓到热情奔放的大三弦、烟盒舞,从辽阔宽广的海菜腔到委婉细腻的哈尼哈巴、花腰调,多姿多彩的红河歌舞展示出一个活泼深情的红河。

州文化局副局长朱丽红告诉我们,正是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滋润着红河歌舞团的成长,这个创建于1951年的歌舞团,由哈尼、彝、苗、瑶、傣、壮、回、满、京、汉等民族组成。团里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怀着对红河的热爱,深入民间村寨,收集、整理和创作了《喊月亮》、《哈尼兄弟》、《长街宴》等一批优秀的歌舞节目,由歌舞团排练演出。如今,这批歌舞走出了云南,走上了中国的舞台,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表现了红河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

红河歌舞之所以感人至深,完全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团自成立之日起,每年都要深入山乡村寨,巡回演出和体验生活。有一年,《喊月亮》的作者李元庆和笑亮来到了屏边县的哈尼山寨,寨子民风质朴,夜晚极黑极静,一弯月亮挂上中天,哈尼人的哈巴歌声悄悄响起。面对此情此景,《喊月亮》的词曲油然而生。

州文化馆馆长周民给我们讲述起《踩坡坡》舞蹈的创作过程。傍晚,他们来到了一个彝族山寨。收工回来的彝族姑娘梳妆打扮后,与小伙子们围着火塘跳舞。月亮升起来了,姑娘小伙又在山中打起手电,一闪一闪地互传爱意……彝族青年纯朴俏皮的生活场景,被他们创作成舞蹈《踩坡坡》,融情于景、情深意长。

正是深入到山乡村寨,体验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现和提炼各民族的歌舞元素,红河歌舞团才创作出一批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优秀作品,如交响乐《红河组曲》、小提琴独奏《异龙湖随想曲》、大型民族歌舞《红土情》、《瑶山之火》、《花飞彩云南》、《我家红河》等,在国家各种大型演出中,频频获奖。

红河歌舞不仅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建交60周年之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团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缅甸,举行了《共饮一江水》的专场文艺演出。近年来,红河歌舞团的大批优秀作品代表云南,代表中国,到日本、泰国、新加坡、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及南非等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誉。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作为文化使者和友好使者的红河歌舞更是生机勃发,频繁出访东南亚国家,成为云南和红河递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州歌舞团副团长何军说:“红河歌舞是对红河最直接生动的介绍,在美好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中,我们把红河的美丽山川、红河人的和谐快乐、深情风趣的形象传播给了世界。”

记者 田晓明 赵珊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秦汉历史研究重要资料库里耶(秦简)博物馆开馆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