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民俗文化扮靓西部文博会(图)

多彩民俗文化扮靓西部文博会(图)

  中国民俗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们不仅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们扎根民间,时至今日依然洋溢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并成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五届西部文博会上,众多带有西部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摇身一变成为了文化产品,其更借着文博会平台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许多展团对民俗文化产品的重视和推广成功的经验,更值得人们借鉴。

  巧手艺

  掐丝绘唐卡 菜刀来作画

  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人民用最原始的手法、最生活化的构思、勤劳的双手不经意间做出一件件充满着灵性、流淌着情感的艺术品。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民间艺术品,因为浸透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而鲜活生动,大量带有西部风情的民俗手工艺品在本届文博会上一经亮相,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让人赞叹不已。

  会展期间,主展馆A馆内,一幅幅金碧辉煌的唐卡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前日记者现场采访时,20岁的姑娘小李正在打好线稿的木板上掐丝,她娴熟、精湛的手艺引来人们的啧啧称赞。小李告诉记者,自己来自青海西宁,掐丝唐卡是青海特有的工艺精品。她说,其实早在唐朝,民间艺人们就创造了掐丝唐卡艺术,用金属丝做线条,里边填满天然矿物釉料,就形成了一幅幅掐丝唐卡作品。因为色彩绚丽极富有装饰性,所以也深受现代人的喜爱。“现在政府特别重视民间艺人,全国各地的人们也都很喜欢将掐丝唐卡买回家做装饰品。因为销路好,所以这门手艺绝不会失传。在家乡,像我一样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特别多,绝大多数都是90后呢。我跟着师傅学了4年,现在已经能做一些工艺很复杂的作品了。”

  来自青海玉树的黑陶民间艺人白玛群加告诉记者,“现在城里观众不仅喜欢传统的手工艺品,更爱看艺人的现场表演,希望了解详细的制作工艺和过程。”事实确乎如此,会展期间各展馆内,掐丝唐卡、麦秆画、堆绣、通草浮雕、藏黑陶、木雕、银器等一大批带有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及其现场制作,都被众多观众热捧。而来自河南的王濮方用菜刀绘画的绝技更加惊人,他提着菜刀,仅用几分钟时间就能轻松地在白纸上画出大虾、柱子、鱼儿,让人大开眼界。

  妙创意

  时尚观念改变传统工艺

  把古典民间工艺与现代美术理念相结合,制作成风格迥异、创意新颖的手工艺品,肯定能被更多现代人所接受,也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可复制借鉴的经验。在本届文博会上,有一批戏曲造型的文化产品,成为了众多年轻人的最爱。

  “这不是戏曲人物头戴的凤冠么,怎么变得这么Q啊!”17日下午,刚从动漫区出来的高中生小凡捏着一只小凤冠玩个不停,感叹道:“这个做工太精致了,比卡通娃娃好看多了。”原来,这是北京某文化企业研发出的系列手工艺品——在承袭中国传统冠帽文化、保持形制相同的前提下,将京剧和昆曲中代表性的盔帽样式和戏曲脸谱制作成微缩版的小物件。工作人员胡先生介绍,“现在,它们不再仅仅是演员的行头,而是富有文化品味的装饰品,这种创意文化产品不仅传承了传统手工艺,而且,将使更多现代人了解到中国戏曲艺术精深的文化内涵”。

  西安人的不少文化创意产品也在本届文博会上受到好评,比如,有家公司就将青铜器的铭文进行拓印,并集成楹联,最后形成一幅幅完整的作品,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意得到许多收藏爱好者的赞叹。“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技术就像照相机所拍的照片一样,对青铜器物的铭文、纹样进行了逼真的复印。”

  金点子

  政府巧运作 香包赚大钱

  数千只色彩艳丽、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庆阳香包聚集在一起,将文博会上的甘肃展区打扮得犹如“绣楼”般美丽。会展期间,这里天天聚集了众多的女观众,久久不愿离开。记者采访得知,和许多赶赴文博会的参展机构、商家不同,庆阳香包这次能走进本届文博会,是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的。


  香包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可实际运营者却是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推广香包,当地政府专门成立了运营机构,还编辑出版了《中国庆阳民间艺术家名录》《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图典》等民俗文化专著,甚至还制定颁布了庆阳香包绣制、庆阳皮影、庆阳剪纸三类产品的地方标准,为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外,当地政府还主动出击,每年都要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大型会展和商贸活动,例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还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庆阳香包推广周等,为推介、宣传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搭建起广阔的平台。工作人员宋先生告诉记者:“如今,小小的香包已经成为庆阳的一大品牌,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当地农民和民间艺人就是依靠这些香包,才逐渐富裕起来的。” 记者职茵 实习生孙萌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创意生活挺简单 只需“多想”一点点(图)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