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遗传承寻找新生力军

           (来源:东方网 作者:万润龙 韩颖)


  日前,201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浙江举办。除了全国二十个省市近200项非遗项目精品展示外,今年的博览会还多了一些年轻人的身影,他们都是国遗、省遗大师的徒弟,专为他们设立了青年作品展示厅。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裘国樑表示,设立非遗保护项目青年作品展示厅,目的在于培养和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提倡“生产性保护”,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是保护传承的灵魂。如果不能激发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不能培养出后起之秀,那么“生产性保护”也变得毫无意义了。

  现年66岁的张锦达老人,是浙江省竹丝镶嵌的唯一传承人。竹丝镶嵌发源于清代中叶,1980年,温州市艺术雕刻厂的大型竹丝镶嵌屏风“玉兰绕带”,曾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还被外贸部门列入外销出口产品,运用到木制钟壳和首饰盒的制作上,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在1988年该厂停产后,竹丝镶嵌的技艺就没有传承下去。张老师告诉记者,再过五年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除了他自己年事已高做不了之外,曾经培养的徒弟全都改行了,去年在温州瑞安带了11个美术系的中专学生,后来全都考上大学就不学了,所以现在会竹丝镶嵌的只有他一个人了。

  在博览会上,笔者还向浙江省外的非遗大师了解了年轻人对非遗传承的情况。山西省长治锦绣坊厂长张建旺,也是锦绣虎艺威风虎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锦绣坊已成为“山西乡绣、全晋布虎和长治堆锦”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培训、制作基地。他一直坚持“公司加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使得一大批艺工变成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并由旧时代一家一户“母教女习”的手工作坊,渐次走向加工链、产业化,但是年轻人普遍对手工技艺没有多大的兴趣。张建旺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提倡“生产性保护”,但事实上真正体现非遗价值的手工技艺是不可能用机器代替的,纯手工的艺术品制作周期长,无法形成订单经济,而这些恰恰是非遗手工技艺的精髓,所以非常需要高素质的年轻人来传承中国文化。现在他厂里培训的大多是农村里的家庭主妇,年轻人始终不会把手工技艺当成是一种文化传承,认为手工劳作属于底层的劳动人民,不被重视,他们更关注的是收入和发展。

  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认为,在博览会上为徒弟们设立青年作品展台,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非遗、认识非遗,还能激发徒弟们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的动力。除此之外,浙江省还专门成立了中国非遗保护浙江培训基地,对在校大学生、技校学生、部队军人开展培训,挖掘传承人;将师傅的绝技绝活用光盘、录像、文字等形式保存下来,建立非遗数据库;此外还会提倡组织跨省拜师,将中国非遗技艺发扬光大,让学习技艺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文化自觉性。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